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环境效应——基于CAFTA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863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签署双(多)边自由贸易区(FTA)协议成为推动成员国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区域间更为自由的贸易对环境污染、污染产业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为例,研究国际区域双边贸易协议(FTA)对中国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对比分析包括TPP在内的各种国内外自由贸易协议中的环境相关内容,归纳区域贸易协定环境条款的发展趋势和协定特征;其次,文章在双边贸易环境效应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商品污染结构以及中国工业行业污染排放情况;并使用2000-2010年数据,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全行业以及按污染密集度分行业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规模效应超过了技术效应,中国仍处于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拐点左侧;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要素禀赋动因减少了污染排放,中国相对东盟具备生产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清洁产品的比较优势,同时因中国环境规制相对不完善,出口具备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对重污染行业具备生产并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优势,双边贸易增加了重污染行业工业污染物的在中国境内的排放量,而非重污染其他行业则相反。
其他文献
目前,农村小额贷款仍然是为农民致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渠道,由于其贷款对象的特殊性,经营贷款主体的脆弱性,加之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经营管理、农村信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有首《山坡羊·潼关怀古》脍炙人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显
环渤海地区以其独有优势日益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而京津冀作为其核心层尚未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整体。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和市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的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国际化已成为当代各国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之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外向型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自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中巨额贸易逆差致使两国贸易摩擦逐步升级,美国试图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在国内鼓吹“人民币升值论”;然而人民币升值真的能解决美中贸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