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缬沙坦的拆分及其两种β-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缬沙坦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高血压药物。工业上在生产S-型缬沙坦的过程中部分产品发生消旋反应而生成R-型异构体,这导致部分产品光学纯度不符合要求。为了回收和利用这部分产品,利用化学拆分的方法,对RS-缬沙坦混合物进行拆分,期望从中分离出光学纯的S-缬沙坦。   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索出不同的拆分剂及其用量以及溶剂及其用量对RS-缬沙坦拆分效果的影响。摸索出了适合其拆分的溶剂和拆分剂,其拆分后所得产品的比旋光度均大于-50°。较佳拆分工艺条件为:PEA拆分剂,MD溶剂,RS-缬沙坦与拆分剂投料比1∶0.16时,比旋光度由原料的[α]25D=-30.68°增加到产物的[α]25D=-68.725°,所得到的产品光学纯度更接近于理论值。   β-内酰胺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抗菌药物,随着病菌的抗药性菌株逐步加重,研发新的该类抗生素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了以7-ADCA,6-APA为原料,合成两类新型β-内酰胺类化合物。即用对硝基苯磺酰氯与7-ADCA或6-APA反应合成目标产物NSC或NSP,在酸性条件下分别将NSC和NSP萃取到乙酸乙酯中。通过羟胺-铁离子显色、1H-NMR及质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12个紫苏资源为材料,对紫苏生物学性状、营养成分、迷迭香酸和花青素含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对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及其组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紫苏品种进行综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荒漠草原的苏木和嘎查为例,以四子王旗过去多年的气象数据和调查数据为基础,选取气候变化数据中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构建模拟未来10年气候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生产活动的增多,油田落地及罐底含油污泥的产生总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回收油田落地及罐底油泥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