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古今黄疸文献及检索近20年黄疸证治及证型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得出中医黄疸的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为黄疸临床规范辨证提供指导。方法:1.文献研究:回顾古今文献,了解古今黄疸病名分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研究进展。2.从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有关黄疸辨证的文献资料,提取其证型、证素,建立数据库,对证型和证素分布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次、聚类分析,研究探讨其规律,最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回顾古今文献,了解古今对黄疸病名分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在病名及分类上,《内经》第一次提出黄疸病名,《金匮要略》首次将黄疸分为五疸,之后《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太平圣惠方》将黄疸分为“三十六黄”,《圣济总录》分“九疸”、“三十六黄”,将各种出现黄疸的病症均包括在其内。在病因病机上,历代医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认识主要包括:湿热、瘀热、寒湿、疫毒、酒食、劳倦、胆汁外泄等几个方面,其中论述较多的是湿热,它由《内经》提出,其后每个朝代几乎都涉及了湿热致疸学说内容。先秦时期,主要以湿热为主导,提出了瘀热、寒湿、酗酒、饮食发黄等观点;隋唐时期,巢氏在前人基础上着重提出了疫毒发黄,并认为黄疸有传染性;宋金元时期,主要以朱氏“湿热论”为主;明清时期,张介宾提出“胆液外泄发黄”对黄疸病因病机有了创新性地认识。在辨证论治方面,汉代张仲景提出“五疸辨证”和“六经辨证”,开创了黄疸辨证论治的先河;北宋韩祗和提出阳黄和阳黄辨证,使得黄疸辨证论治体系初步形成;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提出“湿热辨证”,以湿热轻重的多少来指导临床辨证;充实和完善了黄疸辨证论治体系;到明清时,各医家主要是继承和完善前人的辨证理论,使黄疸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达到高峰;现代医家主要是探索和研究古代黄疸辨证论治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知识,对黄疸进行了辨证分型治疗。2.文献数据分析:详细阅读文献312篇,其中收录符合要求的黄疸患者2209例,收录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46个,得到黄疸证素共21个,其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分别为8个和13个。通过频数分析得知,收录文献中黄疸的7个常见证型在总病例中所占比分为湿热壅盛型(36.12%)、肝胆湿热(8.33%)、肝郁脾虚型(4.75%)、血瘀型(4.57%)、肝肾阴虚型(4.16%)、热毒炽盛型(4.07%)、寒湿阻滞型(3.85%);病位证素在总病位中所占比分为肝(42.89%)、脾(25.77%)、胆(14.94%)、肾(8.48%)、胃(6.87%)、大肠(0.89%)、表(0.08%)、半表半里(0.08%);病性证素在总病性中占比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热(32.55%)、湿(31.82%)、气滞(8.82%)、血瘀(8.36%)、气虚(5.79%)、寒(4.24%)、毒(2.62%)、阴虚(2.47%)、阳虚(1.38%)、血虚(0.99%)、饮(0.63%)、闭(0.27%)、痰(0.05%)。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在黄疸常见的证素聚类中,湿与热聚为一类;肝、脾、气滞、血瘀聚为一类;胃、阴虚、毒、肾、气虚、寒、胆为一类,可能提示这3类为黄疸基本中医病机单元。结论:(1)古今对黄疸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和完善的过程,黄疸概念不尽相同,病因病机仍以湿热为主,辨证分型多样,未形成统一的标准。(2)文献研究中黄疸的主要证型有:湿热壅盛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血瘀型、肝肾阴虚型、热毒炽盛型、寒湿阻滞型。(3)黄疸主要证素共21个,其中病位证素包括肝、脾、胆、肾、胃、大肠、表、半表半里;病性证素包括热、湿、气滞、血瘀、气虚、寒、毒、阴虚、阳虚、血虚、饮、闭、痰。(4)证素特点认识:肝是黄疸之关键病位证素;热为黄疸主要病性证素;热与湿二证素结合致疸;血瘀是黄疸发生的重要成因;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是黄疸的病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