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保田与重郎的东亚之行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e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5月2日,保田与重郎经新日本文化会的派遣,与佐藤春夫、佐藤龙儿三人从山口县下关市乘坐关釜联络船“金刚丸”,次日到达釜山,在朝鲜半岛游历釜山、庆州、扶余等地后前往中国大陆。在大陆游历“满洲”、北京、“蒙疆”等地,6月9日乘坐大阪商船“乌苏里丸”从大连返回神户港。本次东亚之行,前后历时四十余天。保田在此期间及回国之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而后这些文章一道被收录进单行本游记《蒙疆》(1938年)之中,该游记亦成为其唯一的一部东亚纪行杂文集。毋庸置疑,这一著作会是我们探索“保田与中国”这一主题的绝佳材料。如果说保田所谓的“昭和精神”是其探索东亚之旅的“手电筒”,那么本论尝试探究的“东亚之旅”,也就是保田的朝鲜、“满洲”、北京、“蒙疆”之旅将是一段独特的“景观”。我们遵循保田的“手电筒”所照射出来的“光束”,通过阐述各个不同区域的“景观”,不仅能认识到“光束”照射下的东亚,同时亦能发现“光束”所折射出来的暗影,从而勾勒出保田心中的中国形象。尤为关键的是,我们亦可以由此来认识始终蛰伏在“手电筒”之背后的日本这一最大的“暗影”。换言之,透过保田的中国形象乃至东亚的形象,我们可以反过来确认与确证保田的日本式思维,进而针对保田所谓的“昭和精神”展开反思与批判。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就保田与重郎的生平及社会评价进行概述。因此,本章在一开始阐述了保田作为诗人、文艺评论家、思想者、文学家的阅历与活动;梳理了日本学界对保田的评价,即大多集中在对其个人的历史行动与价值判断上,间或穿插针对其文学评论的学术评价,且大致经历纯粹否定批判—否定批判与肯定赞美并存的历程;其次,围绕保田著作的出版情况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保田的相关前期研究,本章进行了详实的陈述与具体的评价,尝试指出保田研究的问题与缺憾;第三,围绕本论的研究对象——《蒙疆》,本章就保田旅行的始末、目的等进行了阐述,并就该书的形成与出版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提出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二章以保田的朝鲜之旅为中心,通过梳理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往朝鲜旅行的、具有不同身份的三位代表性日本知识分子的朝鲜认识,采用横向比较、多点测量的方法论述研究了保田在1938年的朝鲜之旅。保田的朝鲜之旅带有“怀旧”与“新鲜”的双重内涵:一方面,采取“怀旧”的态度来追溯历史,渲染日本与朝鲜的渊源与情谊;一方面,通过“新鲜”的体验,强调朝鲜人之中“日本主义者”的重要性,突出朝鲜的“日本主义”运动。就这样,保田通过朝鲜之旅论证了“日本精神”的创造力与有效性。第三章以保田的“满洲”之旅为中心,首先围绕新闻记者小林爱雄、政论思想家德富苏峰、小说家林芙美子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知识分子的“满洲”纪行,尝试回到1908年、1917年、1940年这三个不同时代,构筑起在保田前后经历满洲旅行,并留下独特记载的日本人的“满洲印象”;而后,通过回溯保田的“满洲”体验,即追寻近代日本经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乃至“七·七事变”以来的战争所留下的所谓“圣迹”,来追索近代日本是如何通过一次次战争从而实现自一个东亚一隅之地的小国向东亚霸主、乃至世界“一等国”的跨越的“日本精神”,从而构筑起自身的“精神与朝圣”的“满洲”之旅。第四章以保田的北京(北平)之旅为中心,以保田与重郎在历史空间视域下的北京考察为着眼点,切入其现实空间视域下的北京文化体验,最后聚焦对话空间视域下的保田一行与中国文人的一场晚宴,由此探讨保田之所以对北京抱有一种“灰色与失望”的情绪之缘由。在如此情绪下,保田借助颓废不堪的古迹、无法共鸣的艺术、麻木的庶民、沉默谨慎的北京知识分子,搭建起一个看似了无生趣、毫无生机的北京形象。面对这样的北京,保田意识到“日本精神”难以改变它,由此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失望”。第五章以保田的“蒙疆”之旅为中心,首先探讨了“蒙疆”这一概念的多样性,而后就保田在蒙疆的城市掠影与人物掠影进行了文本分析,最后提示保田何以将“希望”落实于蒙疆的问题。具体而言,保田对蒙疆的考察始终在一个比较文化、比较文明的视野下,他通过构建“十九世纪”与“昭和精神”这一对立、对抗的空间结构,突出蒙疆的“原始”和“野蛮”之性格,从而呼吁“昭和变革”,以树立浪漫主义式的“昭和精神”。第六章作为结论,首先就保田的东亚之旅进行了概述总结。保田在朝鲜通过渲染朝鲜的“日本主义”运动从而论证“日本精神”的创造力;在“满洲”通过朝圣战争遗迹从而印证“日本精神”的成型;在北京由于遭遇冷漠麻木的北京民众和沉默谨慎的北京知识分子而把对“日本精神”的宣扬转为对北京的巨大失望;最后在蒙疆认识到具有未来性的“原始”和“野蛮”而重拾希望,进而大力宣扬他所谓的“昭和精神”。事实上,这样的精神带有近代的传承,即源自“明治精神”;亦带有时代感,即通过扩张与殖民而走向“世界史的创造”的“昭和精神”。保田的东亚之行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建构这样的“昭和精神”。
其他文献
词块(formulaic sequences)在语言中普遍存在,承载着意义表达的主要功能,是话语社团(discourse community)成员在学术交流中重要的话语特征之一,已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
大学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永恒的话题。当前本科教学质量遭受严重质疑,但教学改革却步履维艰,其背后反映出教学处于失魅状态,难以吸引教师的热情与投入,教学工作的地
粉煤灰是一种来自燃煤电厂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一些金属氧化物,可以用其制备高性能的聚硅酸盐絮凝剂。本实验利用粉煤灰经过与盐高温焙烧、酸浸,制得聚硅酸盐絮凝剂。铁矿选矿过程中产生的磁选废水中含有诸多悬浮矿粉颗粒、重金属离子和有机药剂,用粉煤灰制备的絮凝剂处理铁矿磁选废水可以实现以废治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首先,对来自云南省昆明电厂的粉煤灰原料进行分析和表征,其微观形貌大多为表面光滑的不
人工电磁超表面的概念自建立以来,已在理论研究,结构设计与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目前也是集光学,微波,材料科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朝着自适应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均已发展成一门显学,总体呈现如下特征:各族裔分支文学研究日益兴盛,整体性研究明显不足。死亡叙事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艺批评界涌现出来的
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
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种新兴高分子材料,是由过渡金属离子或占据节点的金属离子簇与双峰或多峰刚性有机连接体以配位键的方式结合,构成的一个结晶框架,对于这种笼状结构的材料,可以从外部允许一些客体微晶粒子的访问传递和进出。MOF材料的主要优点之一是过渡金属的多样性可以构成多样性配体,因此使MOF的结构具有多样性。MOF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相对于其它相关的微孔材料,它们的多种化学成分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
黄磷炉渣是电炉法生产黄磷过程中形成的高硅钙固体废弃物。大量的黄磷渣堆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影响动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六价铬也因其特有的毒性,对环境和人体有极大的危害而倍受关注。通过对黄磷炉渣进行回收处理不仅可以实现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还能减轻重金属离子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环境意义。本实验以黄磷炉渣为原料,经酸浸得到高比表面积二氧化硅载体,经过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制得SiO_2
中小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中的核心参与者,证券交易所内的股票流通、上市公司的筹融资等经济行为都与他们息息相关。然而近期,随着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行为的日趋严重,中小股东对运用手中的资金进行资本增值的积极性下降,这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无疑是严重的。然而,目前关于合谋掏空的理论却鲜少提及被掏空公司的公司特征,对被掏空公司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关注较少。本文以保千里作为案例研究,以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报酬理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