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颈性眩晕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机,经syngo.wizardT作站软件掌控增强扫描时相,对46例符合颈性眩晕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做脑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应用VR、MPR和AVA方法处理数掘。并将两组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46例患者成功重建92条椎基动脉,其中正常26条,异常66条,异常者分别为:轻、中、重度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局部狭窄分别是31、23、12条,其中,扭曲伴狭窄5条,钙化伴狭窄7条。另外,6条扭曲,发育不良8条。AVA全程满意显示椎基动脉,VR除8支寰椎段椎动脉显示不满意外,其余各段均满意显示。①CT平扫:显示脑梗塞4例,未见异常42例;②CT灌注(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 CTPI):脑血流灌注正常19例,异常27例;③CTA:46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有21例存在椎动脉狭窄。18例患者脑血管存在局限性狭窄,未见异常7例;④CTPI显示的17例脑梗死前期患者在CTA中均显示有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2、对照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及毗邻颈椎结构均显示正常。3、正常及狭窄的血管内径统计显示,对照组与所有狭窄以及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之间皆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面螺旋CT扫描技术结合脑血流灌注技术,能很好的显示正常和异常椎-基底动脉及其邻近解剖结构,了解脑缺血损伤情况对颈性眩晕病因及发病机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意义: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脑血流灌注(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I)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并获得CT扫描、造影剂强化、脑动脉血流灌注状况等多方面信息,能清晰地显示全程的椎基底动脉并能独特地显示椎-基底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显示血管硬化的同时,在颈椎段能很好地显示椎动脉局部受压的部位、原因及程度。因此,对颈性眩晕的病因诊断、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无创性检查椎基动脉血管异常开辟了新的途径,就方便性、可行性、实用性而言,MSCTA联合CTA检查是辅助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重要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