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癌原代细胞及人乳腺癌细胞系1028中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探讨CD44+CD24-ESA+是否为乳腺癌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探讨体内及体外化疗对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影响,新辅助化疗及体外药敏实验是否可以使CD44+CD24-ESA+细胞亚群得到富集。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进行新辅助化疗病人和未进行新辅助化疗病人的术后标本,分析两组病人CD44+CD24-细胞亚群所占比例的差异。2.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筛选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CD44+CD24-ESA+细胞亚群,证明新辅助化疗前后CD44+CD24-ESA+细胞亚群所占比例的不同,明确CD44+CD24-ESA+细胞亚群在肿瘤复发及转移中的功能及内在联系。3.对人类乳腺癌细胞系1028,在体外分别加入表柔吡星或紫杉醇,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加药组和对照组中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1.成功培养出人类乳腺癌原代细胞,并初步建立人乳腺癌细胞系1028。2.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新辅助化疗病人和未进行新辅助化疗病人的术后蜡块标本,进行CD44、CD24染色,发现新辅助化疗组CD44+CD2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未进行新辅助化疗组。3.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同一病人新辅助化疗前后原代乳腺癌细胞中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发现化疗后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6.91±1.44)%,明显高于化疗前针吸标本中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1.38±0.68)%。新辅助化疗前后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21.28,P=0.000)。证明化疗使CD44+CD24-ESA+细胞亚群富集。4.探讨人乳腺癌细胞系1028中加药组与对照组中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发现未加药组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为(6±1.29)%,加EPI组中CD44+CD24-ESA+细胞亚群比例为(25±6.38)%;加PAC组中CD44+CD24-ESA+细胞亚群比例为(23±5.87)%,加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证明体外药敏实验能成功模拟人体内化疗效果,经过多次低剂量化疗后能使乳腺癌CD44+CD24-ESA+细胞亚群得到富集。结论:1.本研究成功从乳腺癌标本中培养出乳腺癌细胞,并应用无血清培养,初步建立人乳腺癌细胞系1028。2.通过标记CD44+CD24-ESA+,可以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成功从原代乳腺癌细胞中分选出CD44+CD24-ESA+细胞亚群。3.本实验首先通过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对化疗组和未化疗组病人进行CD44、CD24染色,发现新辅助化疗组CD44+CD24-细胞明显高于未进行新辅助化疗组,初步判断新辅助化疗可以使CD44+CD24-细胞比例升高。4.随后对同一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标本进行原代乳腺癌细胞培养,通过这一研究说明新辅助化疗可以杀死肿瘤细胞,使肿瘤体积减小,但是却使CD44+CD24ESA+细胞亚群的比例增高,证明化疗可以使CD44+CD24-ESA+细胞亚群富集。新辅助化疗杀死了对化疗敏感的癌细胞,而留下来对化疗耐药的癌细胞。明确了CD44+CD24-ESA+细胞亚群在肿瘤复发及转移中的功能及内在联系。在干细胞的角度阐明乳腺癌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的机制,解释乳腺癌患者产生化疗耐药的原因,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线索。5.对人乳腺癌细胞系1028给予低剂量表柔吡星或紫杉醇体外化疗,证明体外药敏实验能成功模拟人体内化疗效果,经过多次低剂量化疗后能使乳腺癌CD44+CD24-ESA+细胞亚群得到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