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OD)患者经颅多普勒改变并分析可能机制。分析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梗死类型,进一步探讨梗塞的发病机制及侧枝循环血流代偿情况。方法68例经血管影像学证实的MCAOD患者,颅外颈内动脉狭窄>50%以及有可疑心源性栓子来源的患者从研究中排除。所有患者均行核磁血管成像(MR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CTA).其中25例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DSA)。观察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记录吸烟及饮酒史。根据血管影像结果将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严重程度分为血管闭塞,严重狭窄,中度狭窄。其中46例单侧MCAOD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完整,记录双侧MCA、ACA及PCA的血流速度,计算双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比值(ACA)和双侧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比值(rVmACA)。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比较两组人群的rVMACA及rVMPCA。比较MCA不同程度狭窄和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和可能的代偿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68例患者中3例为不伴脑梗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根据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对65例患者进行脑梗死的MRI表现分型:A流域性脑梗死:大灶脑梗死累及皮层及皮层下;B脑分水岭梗死:包括皮层型和内分水岭型;C半卵圆区脑梗死;D深穿支脑梗死:包括纹状体内囊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及E弥散性多发性点状脑梗死。分别分析各类梗死的影像特点。结果MRA/CTA/DSA显示,MCA闭塞16例,MCA狭窄52例。MCA闭塞患者平均年龄小于MCA狭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是MCAOD的易患因素。46例患者中,MCA闭塞患者的患侧MCA峰值流速(VPMCA)和平均流速(VmMCA)明显减低,在大部分患者中观察到双侧ACA流速均有增快。随着患侧ACA流速增快,对侧ACA流速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MCA不同程度狭窄时ACA变化差异有显著性,rVMPCA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MCA狭窄时MCA和rVmPCA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MRI表现分型:大片流域型梗死7例,分水岭型梗死27例,其中内分水岭与皮层型梗死同时存在5例,2例分水岭型梗死进展为大片流域型梗死;半卵圆中心型梗死11例,其中合并弥散性多发性点状脑梗死3例,1例进展为大片流域型梗死;深穿支梗死16例,包括纹状体内囊梗死10例,腔隙性脑梗死6例。弥散性多发性点状脑梗死4例。临床表现为TIA, DWI成像未见异常3例。结论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罹患MCAOD的几率较大;在有症状的MCAOD患者中,年轻患者MCA闭塞几率更大。2、在MCA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通过TCD观察到患侧ACA血流速度增快,提示存在动脉网血流代偿,皮质软脑膜侧枝循环开放是MCAOD的主要代偿途径,MCA和ACA的吻合支起主要作用。但MCA狭窄程度与ACA、PCA血流速度之间相关性小,,推测脑血流代偿能力与MCA狭窄程度无明显关联。3、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差异很大,从MRI阴性的TIA发作到大面积脑梗死,最多见的为分水岭梗死,半卵圆中心型梗死和深穿支梗死。4、本组27例分水岭梗死者均存在皮层梗死灶,且6例为多发皮层梗死灶,分析是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基础上,由于低血压等各种原因致局部低灌注,而低灌注又削弱了血流清除栓子的能力。由此推测小栓子参与了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过程。5、本组15例半卵圆中心梗死,其中3例存在多发弥散点状梗死,支持在MCA狭窄致低灌注的同时,很可能存在动脉产生的微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