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onggu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枯竭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环境能源,已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在太阳能光热转换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太阳能集热器,其最核心的元件为具有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吸收板。由涂料法所制备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具备一定的商业可用性等特点,通常由有机树脂成膜剂和具有光谱选择性的粉体填料组成。但由于成膜树脂的影响,其耐水性、耐高温性能较差,涂层在红外区的热发射率较高,同时功能粉体的制备工艺及性能也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涂料型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发展。为此,本文从树脂成膜剂和功能粉体两方面对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展开了探究,采用涂料法成功制备了高效环保型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考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硅氧烷封端水性含氟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首先通过1-巯基甘油(MTG)和2-(全氟己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PFOL)之间的硫醇-烯点击反应自制了含氟二元醇(PFOH);通过烯丙基羟乙基醚(AYEL)和三甲氧基硅烷(TMS)间的硅氢加成反应自制了单端含C-OH的硅氧烷(TMSO);将所得产物引入到聚氨酯体系中,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碳酸酯二醇(PCDL)、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三羟甲基丙烷(TMP)、PFOH和TMSO为主要原料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硅氧烷封端的水性含氟聚氨酯(WFSi PU),探究了PFOH和TMSO含量对水性聚氨酯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性聚氨酯体系中PFOH和TMSO的引入,乳液粒径逐渐增大,分布变宽,乳液粒径由最初的24 nm增大至130.5 nm;涂膜水接触角由78.3°最高增至107.6°;吸水率由16.67%降至3.51%;TMSO的引入对涂膜透光率影响较小,而PFOH的引入会使涂膜的透明性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涂膜仍保持了较为优异的透光性能;涂膜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经过氟硅共同改性后的水性聚氨酯涂膜具有良好的基本性能,耐水性、硬度和附着力等均有一定提升。综合考虑涂层透光性、热稳定性、疏水性、贮存稳定性等因素,确定当PFOH添加量为8%,TMSO添加量为50%时,涂膜整体综合性能最佳,并且满足太阳能吸收涂层对树脂基料的要求。第二部分:铈复合Co Cu Mn Ox太阳能选择性吸收粉体(Ce@Co Cu Mn Ox)及其相应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以六水合硝酸铈、三水合硝酸铜、四水合氯化锰、六水合硝酸钴和氢氧化钠为主要原料,通过共沉淀高温烧结法制备了Ce@Co Cu Mn Ox功能粉体;以第一部分所制备的硅氧烷封端水性含氟聚氨酯作为成膜剂,采用喷涂法制备了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探究了Ce元素含量以及煅烧工艺对样品各方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e、Co、Cu、Mn摩尔比为1.5:2.5:1:1时,涂层具有最佳的吸收率,αs为95.3%,此时Ce@Co Cu Mn Ox主要以Co Cu Mn Ox相、Co3O4相和Ce O2相的形式存在;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粉体的主体形貌由球块状(450°C)逐渐转变为片层状(850°C),粒径逐渐增大,在450°C煅烧温度下烧制4 h时,制得的太阳能吸收涂层具有最佳的选择吸收性能,此时涂层太阳能吸收率αs为95.9%,发射率εT为23.8%,对应的品质因子(αs/εT)为4.03。第三部分:过渡金属掺杂铜基硫化物(Cu-M-Sx)太阳能吸收粉体及相应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以四水合钼酸铵、三水合硝酸铜、九水合硝酸铁、四水合氯化锰、六水合氯化钴和硫脲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o、Fe、Mn、Mo四种过渡金属掺杂铜基硫化物粉体,将以上粉体作为功能填料制备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探究了粉体掺杂元素及掺杂量、反应体系p H值和煅烧工艺对制备粉体及对应涂层的各方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Mo-Sx粉体制备的涂层性能最佳,吸收率为96.03%,禁带宽度为2.20 e V,此时该粉体为Cu S、Cu Mo2S3和Cu2Mo6S8三种物相共存的混合物;当Mo元素掺杂量为1.00 mol时,Cu-Mo-Sx功能粉体微观形貌是由致密均匀的球块状纳米颗粒堆叠而成,其颗粒间的孔洞多而细小,此时Cu-Mo-Sx功能粉体性能最佳;反应体系中p H=2时,涂层具有最为优异的光吸收性能,吸收率可以达到96.90%,其粉体由双尺寸的微纳米级薄片组成,其表面纹理走向错综复杂,构成了优良的光学陷阱;在280°C高温下煅烧7h为最佳煅烧工艺,此时涂层选择吸收性能优异,吸收率和发射率分别为97.22%和23.6%,品质因子为4.12,经太阳光模拟装置工作下温度最终稳定在84.2°C,优于市售涂层(83.5°C),说明Cu-Mo-Sx太阳能吸收涂层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用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体系代替传统化石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和“碳平衡”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电解水制氢能源转换装置和锌-空气电池能源储存装置因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电极材料的活性和稳定性决定了电解水和锌-空气电池的性能,设计开发低成本、原料丰富和高效稳定的电极材料来提升电催化反应速率是推进电解水和锌-空气电池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本论文采用掺杂的方式制备了钴铁-杂原子共掺杂的碳
学位
C-X偶联反应在医药、农药、日用化工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应用,早期的偶联反应需要在强碱、高温、过量铜等苛刻条件下进行。配体和贵金属的引入改善了偶联反应体系,但是存在回收性差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性能的催化剂是拓宽C-X偶联反应应用的关键。相对于金属配合物的均相体系,负载金属的非均相催化体系因其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在偶联反应中受到关注。但是传统的非均相体系在螯合金属、分散性以及传质等方面存
学位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具有绿色、无毒害以及能耗低等特点在近些年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污染物治理技术。但目前所报道的部分光催化剂对于光谱响应范围限制在较低的波长(λ<600 nm),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太阳能。而报道的大多数宽光谱响应光催化剂由于低激发能引起的较高载流子复合率以及不合适的能带位置同样限制了其光催化活性。因此,开发新型宽光谱响应、高活性的光催化剂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软
学位
光固化技术因其高效、节能、清洁、环保的优势,在涂料、油墨、光刻胶、3D打印及牙科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解决汞污染问题,节能高效的LED光源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高压汞灯。但LED光源发射带窄,与之匹配的光引发剂的种类较少,限制了其在光固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分子结构设计,构建高效的LED光引发剂已成为光固化领域极富挑战的基础难题之一。吩噻嗪优异的光学吸收特性,易于多功能改性等优势,
学位
20世纪以来,为了缓解持续增长的能源供应不足问题,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求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能量转换装置,因此开发安全高效且清洁无污染的能量转换及储存的电化学设备,将不可控的可再生能源转换为可控且易于储存的化学能源相当关键。二维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电学特性,在能量转换/储存、电催化等领域受到广泛研究。其中MXene作为一类新型的二维材料,不仅具备一般二维材料的特性,还由于其丰富的表面端基、优
学位
随着可再生氢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利用被认为是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CO2利用的各种选择中,CO2加氢制甲醇(CO2+3H2→CH3OH+H2O)以所谓的“甲醇经济”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甲醇不只是重要的优质燃油,并且还能够转变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低碳烯烃,备受大家的关注。同时,该反应可被视为储氢和/或储能的一种手段。所以制备高活性、高选择性的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成为了全球范
学位
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尺寸稳定性以及耐酸碱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环氧树脂以双酚A型为主,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巨量石化资源,且因废弃后直接填埋或焚烧造成大量双酚A以不同形式泄漏到生态环境中,这不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同时,由于环氧树脂自身的易燃性,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生物基本征阻燃环
学位
淡水资源匮乏是社会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太阳能驱动界面蒸汽转换进行海水淡化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应对淡水短缺问题的方法。局域化界面蒸发研究主要涉及光热转换,固相与液相的热传递、水分子运输等方面,光吸收材料的选择以及蒸发装置合理的结构设计是决定光热转换效率的关键。过渡金属磷化物作为一种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带隙窄、热稳定及结构稳定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及光热催化领域,是一种潜在的理想光热转换材料
学位
胶黏剂是一种将两种材料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连接在一起的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宇航、交通运输、仪器仪表、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生活用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热塑性胶黏剂相比,热固性胶黏剂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耐化学性和热稳定性。然而,热固性胶黏剂的交联网络为胶黏剂带来良好内聚力的同时,也使得胶黏剂的按需拆卸和二次回收再利用成为了难题。为了实现聚合物交联网络结构的可逆断裂,在交联
学位
目前水资源受污染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实现高效的水分离是缓解全球的水资源缺乏和实现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膜分离技术因分离高效、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多种分离技术中脱颖而出,但传统的分离膜制备中存在化学试剂污染环境、需高温/高压等特定的反应条件及制备的膜易污染等问题。仿生矿化因可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制备超浸润油水分离膜而备受关注,但如何调控矿化膜的结构、提高其稳定性与抗污、抗菌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