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拱隧道施工过程的力学分析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相思岭隧道和马宅顶隧道为工程背景和主要研究对象,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量测的手段,对当前国内研究不足的大跨连拱隧道的施工工艺以及力学效应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揭示连拱隧道围岩和支护体系受施工工况的影响规律,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该文较为全面的收集了国内及日本连拱隧道应用实例的七十个工程,对其应用特点进行了总结,以期对连拱隧道的应用状况及前景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工程实例总结基础之上,对连拱隧道在适应地质条件,断面与结构特点以及目前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与此同时,对中墙结构的设计形式、施工工艺,中墙与二次衬砌的连接处理和防排水技术,以及适用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的选择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详细的分析.工程实例所反映的技术特点和关键技术处理代表了国内外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的总体水平.该文应用同济曙光软件,采用二维弹塑性模型计算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变形、塑性区和支护结构受地质因素影响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同时,分析了不同施工方法(三导洞法和中导洞法)和施工顺序的地表沉陷、中墙应力、二次衬砌内力等因素.此外,对二次衬砌和仰拱施筑时机、中墙施工中的辅助措施等对结构受力以及变形的影响也进行了计算,获得了施工方法等对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力学效应的影响变化规律.应用MARC软件对相思岭隧道采用中导洞法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三维弹塑性计算模拟,获得围岩及支护等在施工过程中受纵向开挖施工影响的反应规律,特别是获得了双洞掌子面相距不同距离时围岩应力和中墙衬砌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对于不对称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也进行了三维弹性模拟,对设计采用的格构式试验段中墙在施工中的力学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该文针对相思岭隧道和马宅顶不对称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对采用三导洞和中导洞施工方法的连拱隧道,在不同的围岩条件下,地表沉降、围岩位移以及中墙应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为施工提供安全保证,为修改施工参数提供依据,一方面对设计进行检验较核,为同类型工程积累经验.此外,收集了日本小束山隧道以及国内部分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实测数据,结合上述两座隧道的测试数据,综合对比分析不同跨度,围岩条件,施工方法、支护参数以及辅助工法的情况下,国内外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和支护受力、变形的普遍特点和规律,对现行国内连拱隧道的设计参数、施工方法的选择以及施工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00JJY2076),对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静力工作性能及其简化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利用有限单元法对交错桁架结
本文对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平面内弯曲和剪切承载力进行了研究.首先,对9片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进行了平面内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模型试验.试验选取轴压比和高宽比作为主
稳定性评估问题是边坡工程研究的根本问题,但边坡工程的复杂性、模糊性、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给边坡稳定性评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边坡稳定性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理论方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滞回特性与钢筋、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密切相关.粘结退化是使节点区强度丧失、刚度退化及变形增加的主要原因.反复加载的粘结性能与单调加载时有
由于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以主动地控制预张拉力,消除新加固部分的应力滞后,在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正常使用荷载下的挠度和裂缝宽度,改善结构的耐久性,所以被
该文对上海软土地基中的地铁结构的地震响应建立了计算方法,据以对典型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了计算,并利用计算结果对其检验了抗震稳定性.文中还对软土地基
冷弯方管作为轴心压杆广泛用于房屋结构、桁架、网架、塔架以及海洋平台等结构中,本文主要研究轴心受压冷弯方管的承载力性能,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1)对冷弯方管的弹性临界应
盾构技术因具有安全性高、对环境影响小、机械化程度高等优点,成为在城市密集区修建隧道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软土地区,更具有独特的技术优
实践证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力是随着服役时间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结构的可靠度随着时间也在不断减小,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靠度是动态变化的。当前针对结构的耐久性以及动态
该文首先综述了复合地基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概况,回顾了组合型复合桩基的研究成果.接着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土采用Drucker-prager弹塑性模型,系统分析了由碎石桩和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