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现当代雕塑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类似像房地产似的泡沫和宣泄之后,不少的雕塑人正在试图回到艺术本身并潜心语言的研究。然而对语言的研究无非是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西方的、中国的和个人体验的。当然以上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可以相互渗透的。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是一个具有丰厚积淀的国度,雕塑家和学者更多的价值取向在于本民族的传统营养的吸取与整合,而不是向西看齐。从各个角度来建构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的雕塑体系是几代雕塑人的理想与实践的动力。 “道”哲学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哲学之一,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中包括雕塑。遗憾的是我国传统文献中,关于雕塑的理论性记载极为罕见,这就为我们今天的发现、整理、研究留出了巨大的工作空间。以“道”哲学为理论支撑的雕塑传统的总结和研究是迟早的事,肯定有人提出并延续下去。 本论文通过太极之道来启示雕塑语言的研究,是笔者尝试对中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运用中国的哲学理念重新认识雕塑,为雕塑创作的民族化道路提供一条可参考的研究路径。 本文的“太极之道”主要讲述的是太极拳所蕴含的“太极思维”、“阴阳原理”、“气”原理、“刚柔相济”原理、“和谐”原理与道家中“道”的原理等哲学命题。而这样的原理完全可以转化为雕塑理念并进而建立起雕塑语言的方法论。太极拳里的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就犹如长江大河,具有滔滔不绝之势,“气”、“意”流动充满环宇,这恰恰就是我们雕塑语言中的时空观。如果我们的雕塑作品能够散发出如以上太极之道的品质,那势必使雕塑的能量四溢有度,雕塑的感染力倍增。 中国现当代雕塑多元发展的情势下,雕塑语言的现状基本在以下两种状态下停滞不前:要么直接西化,要么疏于精进锤炼而弱化。当然,不排除那些有识之士在雕塑语言的探索、材料研究、雕塑语言的民族化道路等方面默默地研究,而雕塑的民族化角度的时空性研究正是目前的新趋势之一。 笔者在“太极之道”的指引下多次尝试并积累了一些雕塑创作的相关经验,愿以本论文为锲机,认真梳理总结,并试图上升到理论层面,供雕塑同仁们参考借鉴。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论文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