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体系下油页岩热模拟储集空间演化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的成熟使得油页岩的开发利用有了更好的前景。油页岩原位热解过程中其裂缝与孔隙演化特征在传热和传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明确油页岩热演化过程中,加热排烃对油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选择民和盆地未成熟油页岩为研究对象,以低温干馏的方式进行热模拟,利用裂缝三维扫描成像、CT扫描灰度成像、高压压汞实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X衍射分析测试以及氩离子剖光技术与扫描电镜相结合等手段对不同加温阶段的油页岩样品进行储集物性分析。从宏观到微观系统的分析了油页岩在热模拟过程中各个加温阶段的孔隙、裂缝演化特征,化学成分及粘土成分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油页岩的加热干馏过程可以分成3个阶段:低温加热阶段,少量排烃,油水产率及半焦产率变化较小;中温加热阶段,大量排烃,油水产率大幅上升、半焦产率大幅度下降;高温加热阶段,残余排烃,油水产率及半焦产率基本不发生变化;在油页岩的加热过程中,裂缝数量逐渐增多,微小裂缝随加热温度上升逐渐加宽和延伸,相互沟通形成大裂缝,形成的裂缝多平行于层理面,垂直层理面方向并未产生明显裂缝;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油页岩孔隙中大孔的规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的“V”字形特征,由以微孔为主逐渐变为以大孔为主,且部分大孔互相沟通形成微裂缝;油页岩在热模拟过程中,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油页岩孔隙由以微孔为主逐渐变为以大孔为主,同时随排烃的持续进行,有机质不断被损耗,有机质内孔隙的数量、孔径、孔体积不断增加,有机质内孔隙的连通性也不断变好;油页岩半焦的吸附量不仅随着相对压力的升高而升高,也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油页岩在热模拟过程中,伊蒙混层中蒙脱石逐渐向伊利石转化,蒙脱石构造坍塌脱去层间水,矿物颗粒减小,使得油页岩内部产生成岩收缩缝。成岩收缩缝的增多使得油页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增加,并为油页岩热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油气提供了储集空间与运移通道。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众多科学工作者、各国政府领导人及普通民众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多年冻土处于大范围的退化之中。黑河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
随着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静电纺丝纤维在生物医药、能源电子、环境保护、化学、功能性纺织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静电纺丝分为溶液和熔体两大类,其中溶液静电纺丝由于其设备
我国碳交易市场已全面开启,国家对于碳排放权的管制政策主要有碳交易、碳配额等。随着政府对于低碳环保产品的积极宣传,消费者对于低碳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在购物时不仅仅考虑产品价格、质量等因素,还会关注产品的碳标签。低碳企业进行产品生产时需要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或是研发低碳技术和设备以减少产品的碳排放。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情况显示,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呈波动状态,碳价格的不确定性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挑战。
由茄科雷尔氏菌引起的番茄青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番茄种植区的产量和种植面积。目前市场上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没有高效的化学农药,而生物防治对环境影响小及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不同农作物根围土样,分离得到一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并对其防病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2929株菌株
石墨烯是目前为止测量过的最强的材料,作为增强体有很多的优势。但石墨烯缺陷的存在导致其实际性能与理论性能表现出很大的差距,通过一定手段对石墨烯缺陷进行修复起着至关重
本文以需求响应式接驳公交为研究对象,对其行车计划进行了优化研究。论文重点对乘客出行首末两端的时间参数以及同车次乘客之间的出行时间的相互约束关系、行车计划模型的构建和模型求解算法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1)对需求响应式接驳公交的系统构成和特点、行车计划问题和乘客的出行时间参数进行分析。通过总结行车计划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方法,回答了构建行车计划所要解决的问题。(2)构建需求响应式接驳公交的行车计划
林可霉素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种,在临床应用广泛。本课题以降低林可霉素B含量为目标,以渗透压调节为切入点,从摇瓶优化放大至15L发酵罐,并研究了渗透压影响林可霉素合成
露天矿山的台阶爆破中评价爆破效果的主要指标是大块率,大块率则与孔网参数、装药结构、炸药单耗等因素有关。在双利矿南帮,大块率升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块率升高导致必须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地震勘探的对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地震数据的处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受到复杂地质条件
近年,肉制品掺杂掺假情况频繁发生,主要掺假方式是在高价肉制品中掺入廉价的肉类原料,并在商品标签中不注明成分,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现有动物源性成分鉴定标准均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