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以新疆乌鲁木齐暴乱事件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w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是人们获取信息后对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印象,而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利用其在广度、速度和深度上的优势,成为一国形象进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通道,对人们头脑中他国印象的形成会产生直接或简洁的影响。国外受众更多地受本国媒体的影响,而旁观者对一个国家的形象的认识和对本国的看法往往截然不同。正是这些感受与思想的不同,是一个国家保持了进步的空间和可能性,它既为现实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鼓舞。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了解国外媒体是如何进行对华报道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德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数量明显增多,然而负面报道也相应地急剧增加。污蔑、攻击中国的不实之词屡见不鲜,报道的字里行间充斥着不友善的成见和偏见。在德国的媒体中,中国总是以一种负面形象出现在德国民众面前,中国新疆乌鲁木齐7.5 暴乱事件的爆发,将中国又一次放到了世界聚焦的舞台中央,只不过这次不是北京奥运会的辉煌隆重,也不是中国人民在地震救援中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而是一次由反华恐怖分子发动的恶性暴力事件,这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无疑有着强烈的负面效应。   本文以德国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德国《法兰克福邮报》、《明镜》周刊、《萨克森报》和“德国之声”(德文版)网站作为研究样本,以7月份该相关媒体对新疆暴乱事件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数据来源,从其议程设置、报道角度、报道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考察其传递给德国受众的信息到底有哪些,其在报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其报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媒体报道内容的具体展示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德国媒体中所呈现的形象有如下特点:1.不够全面;2.负面信息多于正面信息;3.评价态度以批判为主。根据德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波尔腾(Jürgen Bolten)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模型图,本文将从国家文化层面、媒体文化层面和个人素质层面,对德国媒体“误读”中国这一现象进行跨文化理论分析,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结论部分提出相关对策,以改善中国在国外媒体中的负面形象,建设更加健全的对外传播机制。
其他文献
一    周传雄富有磁性的声音,悠悠地在我耳边回响。肩膀上沉重的背包让我无奈地放慢了脚步,烈日疯狂地向我投放阵阵炙热。我只得坐在路旁休息,倾听火车从身旁飞驰而过的声响。  打开半新不旧的帆布包,从里面拿出半瓶水和半个面包。无趣地啃着这个早上吃剩的面包,不时喝几口水,仿佛这是一项习惯的任务,我只是机械性地执行。身边不时会有一列列火车掠过,扬起的一阵阵风吹乱了我的头发,但我没有去梳理,因为不想。仰头望
面对何以通过努力让顾客回到银行的现实问题,中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积极地向零售银行转型。伴随着这个变革过程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在竞争中成为胜
本课题以法康尼尔和特纳的“多空间模式”理论为基础,就隐喻形式及其应用价值展开对现代广告摄影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并运用多空间模式解读隐喻性广告摄影中“
2011年夏初对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及其水质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75属178种(含变种及变型),硅藻占有绝对优势,种类数最多为角毛藻属;群落以暖水
中国学生很容易习失英语的空主语,但对英语空宾语的习失则较少发生,本文对中国学生英语中的这种不对称性现象进行了梳理。文章首先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框架内对空主语和空宾语进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来获取和传递信息,与此同时网络自身超时空、便捷、虚拟性等特征也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由此逐步形成,但现时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的发展仍不平衡。中国公共关系教育培训逐渐成熟,但人才的匮乏成为当前公关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篇不该长的长稿最近,我们收到一篇题为《活跃在川北山区的一支农民球队》的新闻报道,长达一千八百字,只要稍加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一篇不该长的长稿:活跃在川北山区的一支农
本论文从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角度,研究1997-2005年中国法制建设社会议程和媒体议程的特点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社会议程指的是1997年至2005年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