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酸铁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udemir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处理过程中,絮凝作为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在絮凝剂研制和应用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总的发展方向是由低分子量到高分子量、由简单到复合。铝盐和铁盐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是近年来使用比较广泛的絮凝剂,但其作为主流絮凝剂在使用中发现仍存在一些缺点。为了进一步改善其性能,人们对以铝盐和铁盐为基础的复合絮凝剂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将金属盐引入到聚硅酸所得药剂称为聚硅酸金属盐废水处理药剂,它兼有电中和与吸附架桥作用,是水处理领域中一类新型的、高效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本文研究了聚硅酸铁镁絮凝剂(Poly ferric magniesum silicate简称PFMS)的制备条件,并采用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其物化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硅酸钠、硫酸铁、硫酸镁等为原料,采用复合共聚法,首次制备了PFMS研究了硅/金属摩尔比(Si/M)、硅含量(n SiO2)、铁/镁摩尔比(Fe/Mg)及碱用量(OH/M)等因素对絮凝剂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2.利用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PFMS中铁的形态分布;3.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和X-射线衍射法对聚硅酸与Mg(Ⅱ)、Fe(Ⅲ)及其水解产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利用透射电境观察了PFMS的结构形态;4.以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混凝搅拌试验,系统地分析了PFMS的絮凝性能,并与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及自制聚合硅酸铁(PFSS)等常规絮凝剂进行比较,考查了PFMS在去除色度、化学需氧量(CODCr)等方面的特点,探讨了PFMS的絮凝机理。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PFMS的絮凝及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絮凝剂的稳定性随n SiO2、Si/M比、Fe/Mg比以及OH/M比的降低而升高;絮凝性能随n SiO2的增加而提高,随碱用量的增加絮凝性能先增加后降低;Si/M比在0.5~2之间、Fe/Mg比在0.25~2之间时絮凝剂均保持较好的絮凝效果。2.F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研究表明,OH/M比、Si/M比及熟化时间等对Fe(Ⅲ)的形态分布有较大的影响。PFMS中Fe(a)的量最多,亦即铁主要是以自由离子及单核羟基/硅酸基络合物形式存在,适当的OH/M比、Si/M比和熟化时间能提高硅铁多核羟基络合物的含量,降低单核羟基络合物的含量,从而提高电中和能力、吸附架桥能力及网捕卷扫作用。3.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表明,该絮凝剂并非简单的共混物,而是Fe3+、SO42-等与聚硅酸形成了无定形聚合物。4.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聚硅酸与铁及其水解产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络合作用。5.扫描电镜研究表明,Fe3+、Mg2+的加入改变了聚硅酸的表面结构,且PFMS的表面结构受加碱量和Si/M摩尔比影响较大。6.对废水的脱色实验表明,总体上PFMS的脱色性能优于PFS、PFSS和PAC,对COD的去除效果也优于以上几种絮凝剂,且处理后废水的pH值均能达到出水pH(6~9)的要求。
其他文献
为解决城市交通出行矛盾,国家建设部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公交优先政策成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随后,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泉头组半干旱的亚热带古气候对成矿有利。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具有形成厚大砂体的条件。砂体较为发育,单层砂体厚度可达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自然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人工湿地
通过区域与剖面地质调查,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研究,在秦岭主要疑难地层中发现了众多化石,并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数据,重新厘定了地层时代。在变质哑
为了缩短杏鲍菇的制种和生产周期,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对杏鲍菇液体菌种摇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研究。试验表明,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黄豆饼粉60 g/L、葡萄糖20 g
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风险因素之一,自然灾害的发生会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补偿制度对稳定农业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散
目的:通过检测头穴透刺(前神聪透刺悬厘、百会透刺曲鬓)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流变的变化,探讨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机制,为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的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老旧社区治理是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关注的重要问题,它也成为大庆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梳理大庆城市老旧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与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党委领导、政府
关于澳门开埠的确切时间,迄今仍是一颇具争议的问题。概括起来共有七种,即嘉靖八年、嘉靖十四年、嘉靖三十年、嘉靖三十二年、嘉靖三十六年、隆庆初及万历中等。本文根据中外文
综述了油水两相流动分层流流型压降理论和分散流流型压降理论的研究进展。对于分层流流型压降理论,着重介绍了研究相对较成熟的双流体模型,其关键在于油水两相界面摩阻因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