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1944年华沙起义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8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的华沙起义不仅仅表现为一场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法西斯斗争,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大国在东欧的争夺和角逐。起义的失败使“波兰问题”在事实上得以解决。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华沙起义”这一事件的研究相对薄弱,对起义爆发的原因以及对起义的评价等问题依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因此研究华沙起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材料方面,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波兰国内体制的转变,有关华沙起义的大批档案得以公开,这为进一步研究华沙起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随着纪念华沙起义60周年活动的开展,大批起义参加者的回忆录及口述材料又为研究华沙起义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正是在这些材料之上本研究才得以开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华沙起义爆发背景的分析,指出起义的发生除了国际方面的有利原因外,还有波兰自身深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起义的发生既是波兰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波兰流亡政府长期战略准备的结果,起义的发生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起义最终由地下政府发动,在指导思想上贯彻了波兰传统的“两个敌人”原则,这些导致了起义有双重的政治目标,“在军事上反希特勒,在政治上反对苏联”。由于战时特殊的环境,以及流亡政府内部的纷争,使得起义计划明显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忽视了在地缘政治下苏联对波兰的影响力,最终导致起义走向失败。起义经过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但起义过程同样重要,它不仅反映了起义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了民众对起义态度的变化,从总体上体现了华沙起义的性质。本文重点分析了盟国对华沙起义的态度,指出了英、美、苏三大同盟在“波兰问题”上冲突的本质。由于二战时特殊的环境决定了盟国间存在着打败法西斯的共同利益,在这一共同利益制约下三国间展开激烈的较量,以至于威胁到大同盟的团结,但由于反法西斯共同利益的需要,最终维持了合作。大国围绕起义展开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盟国对起义的援助,使起义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注定了起义最后失败的命运。最后本文分析了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失败的原因,指出起义的结果改变了波兰的历史命运,“为‘波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答案”。
其他文献
新型螯合型表面活性剂N-十二酰基乙二胺三乙酸钠盐(LED3A),不仅具备普通表面活性剂的所有性能,而且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较高稳定性的螯合物。本文研究了黄土对Pb、Zn的吸附及LED
共情(Empathy)作为一个复杂的构念,既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动态反应(状态共情),同时也是稳定的特质倾向(特质共情)。状态共情(state empathy)指对他人情绪的感同身受,包括情绪
此方案针对印刷对开报和四开报的报纸印刷厂。多机并联输出,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能保证在1台照排机出问题时,不影响出片的正常运行。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上,黄石捷德万达金卡有限公司选送的“武汉轻轨工作证系列”数码印刷作品摘得证卡类银奖。适逢本期的“塑料卡印制”专题,我们
我国的烟包印刷非常精美.特别是高档香烟的包装真有点“过度包装”之嫌。究其原因,除了采用独特的印刷材料和设计水平的大幅提升外,印刷工艺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烟包大都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