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殊信仰考察——以《清凉三传》为中心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federers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清凉世界”美誉的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并形成文殊信仰,与政权支持、佛经传译、感通事迹、地域环境等众多因素密不可分。起先,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翻译传入中国,又依据大乘经典把文殊道场定在五台山,形成最早的菩萨道场。而各朝统治者出于自身信仰或者统治需要,对文殊信仰给予巨大支持,使得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名气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而在这个鼎盛时期的三部五台山传记——《清凉三传》,则构建了文殊信仰在五台山的神圣地位。本文便以《清凉三传》为中心,对唐宋时期的文殊信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  本文以时间为序,从文殊信仰的特质入手,首先,结合《古清凉传》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文殊信仰的初传特色及文殊道场的确立。此时人们对于神处于仰望状态,是单纯的文殊信仰。其次,结合《广清凉传》探究唐朝时期文殊信仰的鼎盛状态。认为该时期文殊信仰不但由区域性信仰转变为全国性信仰,其道场五台山也从魏晋时期的“清凉境界”跃升为全国“佛教首府”,文殊信仰甚至影响了整个亚洲佛教信仰圈,此时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开始注重文殊智慧。再次,以《续清凉传》为中心,分析宋代文人有关文殊法门的宗教体验,以及文殊菩萨的感通事迹的弘传,这一部分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相结合,体现了“不二法门”的特色。
其他文献
对于同一性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一般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论断已经给出了同一性的基本概念,即同一性就是某物与自身的绝对同一。但是这一概念却长
学位
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多元文化共生状态的形成,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意义和归属感丧失的危机,于是共同体主义复兴,身份认同理论出现。鲍曼
学位
本文除了对当代西方后现代神学家马克.泰勒(Mark.C.Taylor,)的学术生平和解构非/神学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外,还以泰勒最为核心的解构神学著作:《犯错:一种后现代非/神学》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文认为,孟子以“性善”论为依托,把人
当今时代是以科学技术为大背景的知识经济时代,对自然技术、社会技术进行哲学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技术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用性工具,是人们用以
麦金太尔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深沉的历史眼光对西方现代伦理道德的困境做出了深刻的诊断和反思。他首先对启蒙运动的道德合理性证明进行了批判,继而指出自由主义的合理性危机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