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清凉世界”美誉的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并形成文殊信仰,与政权支持、佛经传译、感通事迹、地域环境等众多因素密不可分。起先,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翻译传入中国,又依据大乘经典把文殊道场定在五台山,形成最早的菩萨道场。而各朝统治者出于自身信仰或者统治需要,对文殊信仰给予巨大支持,使得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名气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而在这个鼎盛时期的三部五台山传记——《清凉三传》,则构建了文殊信仰在五台山的神圣地位。本文便以《清凉三传》为中心,对唐宋时期的文殊信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 本文以时间为序,从文殊信仰的特质入手,首先,结合《古清凉传》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文殊信仰的初传特色及文殊道场的确立。此时人们对于神处于仰望状态,是单纯的文殊信仰。其次,结合《广清凉传》探究唐朝时期文殊信仰的鼎盛状态。认为该时期文殊信仰不但由区域性信仰转变为全国性信仰,其道场五台山也从魏晋时期的“清凉境界”跃升为全国“佛教首府”,文殊信仰甚至影响了整个亚洲佛教信仰圈,此时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开始注重文殊智慧。再次,以《续清凉传》为中心,分析宋代文人有关文殊法门的宗教体验,以及文殊菩萨的感通事迹的弘传,这一部分文殊信仰和文殊智慧相结合,体现了“不二法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