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论争走过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这期间,围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否适用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从中共党内到社会民间都产生了较大的论争。论争的关键问题是包产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即姓“资”姓“社”的争论。其中涉及的焦点主要有:包产到户等形式是否危害集体经济;是否尊重人民群众意愿;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等。论争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论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特别是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形成。当然,论争也对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影响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回顾思考这一论争,对当今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论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其次系统梳理论争的主要内容,再次概述论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最后从整体上对论争作些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