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动病(motion sickness, MS),即晕车、晕船、晕机和航空运动病等,是由于前庭器官受刺激后引起的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反应。运动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并且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缺乏可靠的评价体系及令人满意的运动病动物模型是目前运动病机制研究及抗运动病新药药效学评价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Swiprosin—1是2004年由Vuadens等首次报到的一种27Kd的钙相关蛋白,其功能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优化自主创新制定的评价指标,规范评价体系,培育出一株可遗传的晕敏感及晕不敏感模型小鼠,并初步探讨swiprosin-1在运动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进一步优化本教研室自主研发的晕反应评价体系,利用该评价体系培育可遗传的晕敏感及晕不敏感模型小鼠;利用半自动生化仪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大鼠晕刺激后血液生化指标及血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观察swiprosin-1的表达和分布;swiprosin-1慢病毒转染bEnd.3细胞观察swiprosin-1对bEnd.3细胞通透性的影响。结果:1、一株可遗传的自发性运动病小鼠及其对照株模型动物的培育。利用以往建立的运动病评价指标继续选择近亲交配繁殖,逐代筛选,建立晕敏感及晕不敏感模型小鼠。在培育的过程中,用于繁殖的动物都经过严格筛选,晕敏感的小鼠晕反应指数大于8,晕不敏感小鼠的晕反应指数小于2。晕敏感小鼠与晕不敏感小鼠的晕反应指数已经可以完全区分出来。目前已经培育到第13代。2、优化评价指标并规范实验条件和装置,形成一套完善的晕反应评价体系。观察了小鼠8:00-12:00,12:00-16:00,16:00-20:00不同时间段对晕刺激的反应,发现12:00-16:00及16:00-20:00晕反映指数均较8:00-12:00有显著性增加,提示在运用该评价指标时应固定一个时间段。最佳的致晕条件为以48°/s2角加速度加速,速度达到360°/s后,立即以48°/s2角加速度减速,直至旋转停止,历时15 s,如此反复刺激40 min。旋转结束后,将动物置于地面,立即观察动物5 min内的反应。通过灌胃给予小鼠染料,我们发现胃排空距离即染料前端至幽门的距离与晕反应指数具有相关性。验证该评价体系的特异性,即给予动物三种经典的应激刺激如寒冷、高温及缺氧后发现,小鼠并无明显的大、小便及立毛颤抖现象,从而证实了该评价指标只对晕刺激敏感。3、晕刺激对大鼠血生化及血中激素的影响。大鼠给予晕刺激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尿素、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胃泌素、胰岛素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中胃动素、内皮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性变化。4、蛋白swiprosin-1在体内的表达分布及功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wiprosin-1主要分布在脑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细胞免疫荧光双染法显示,swiprosin-1主要分布在bEnd.3细胞的胞浆中。Swiprosin-1病毒转染bEnd.3细胞后,发现给予干扰病毒组细胞通透性升高,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升高;给予过表达病毒组细胞通透性降低,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降低。这些结果说明swiprosin-1的低表达可以增加bEnd.3细胞通透性,有可能是通过影响一氧化氮合成酶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晕敏感小鼠较晕不敏感小鼠脑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皮层注射swiprosin-1慢病毒后,发现抑制swiprosin-1表达后,小鼠脑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表明运动病的发生可能与脑微循环血流量有关,而swiprosin-1在晕反应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结论:本教研室自主研发的晕反应评价指标是一项稳定而灵敏的指标,可用于抗运动病新药的筛选和评价。蛋白swiprosin-1主要分布在脑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晕敏感较晕不敏感小鼠脑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正常昆明种小鼠大脑皮层微血管抑制蛋白swiprosin-1表达后,脑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抑制bEnd.3细胞蛋白swiprosin-1表达后,细胞通透性显著增加,表明swiprosin-1可能通过影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参与运动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