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场所。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不仅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对成都市D小学二(4)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主要回答如下问题:小学低段教师对哪些课堂行为进行规范?小学低段教师实施课堂行为规范时态度怎么样?教师通过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行为上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的问题及原因,阐述了相应策略。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与目的、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现状及问题。结合调研结果,选择规范内容、规范态度和规范方式三个方面作为分析框架,分析D小学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现状。我呈现了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四项内容——倾听、坐直、作业和举手;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出四种态度——积极、中性、消极和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运用到两种方式——语言、语言和非语言结合。研究发现,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存在如下问题:规范内容上,主观性较强。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没有制定成文的课堂规范,班级没有清晰的规范内容;另一方面,小学低段教师未能充分解读教育部文件和精神,布置的家庭作业与其相冲突。规范态度上有时消极,具体表现为不稳定、缺乏耐心。规范方式上,小学低段教师没有综合运用语言、非语言与语言两种规范方式,也没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第三部分,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小学低段教师对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认识模糊,表现在“该不该规范”和“规范到何种程度”认识模糊两方面。二是小学低段教师对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的规律认识不足,表现在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时对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三是小学低段教师常常从成人的角度审视学生,对学生进行单向度要求,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第四部分,小学低段教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的优化策略。该部分提出三条建议:第一,小学低段教师要清楚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重新组合学生课堂行为选项;第二,小学低段教师要学习与探索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的规律;第三,小学低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本研究选取规范内容、规范态度和规范方式三个维度探析规范的内涵,但这三个方面并不能囊括所有规范内涵,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