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煤油烷烃分子裂解与热沉特性的HPPy-GC-MS/FID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328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热型碳氢燃料燃烧前的裂解过程可以吸收额外热量,被认为是有效的冷却剂并广泛应用于先进飞行器的推进系统。在吸热型碳氢燃料的使用过程中,其各项性质从根本上取决于燃料的组成和结构。目前对航空燃料分子结构与裂解特性及热沉鲜有研究。本文采用HPPy-GC-MS/FID研究了多种航空煤油烷烃分子的高压裂解和热沉特性,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组分筛选和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在3.0MPa,500-750℃条件分析了31种航空煤油烷烃的热裂解特性,以探究烃类分子结构对裂解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主(侧)碳链增长、取代基数量增多、取代基向中心碳原子转移等因素均会促进烷烃的裂解。多取代和2位取代的异构烷烃更倾向生成C3、C4产物。本文提出热沉指数(HSI)及结焦指数(PCI)来定量描述不同烷烃热沉及结焦趋势差异。同碳数烷烃的HSI大致遵循如下规律:单乙基取代烷烃>取代基位于碳链中央的单甲基取代烷烃>正构烷烃>2-甲基取代烷烃>多取代烷烃>双取代环烷烃>单取代环烷烃>双环烷烃。同碳数烷烃中,环烷烃具有最高的PCI,其次为异构烷烃、正构烷烃。高碳数正构烷烃、单取代烷烃以及正烷基取代环己烷具有较高的HSI和较低的PCI,更符合高热沉吸热型碳氢燃料的设计要求。
  为进一步探究烃分子的混合裂解和热沉特性,在3.0MPa,700℃条件下进行了18种不同组分与配比的混合烃热裂解实验。受反应体系中自由基浓度影响,正构烷烃混合物裂解具协同促进效应,异构烷烃混合物的相互作用并不明显,环烷烃混合物、正/异构、正构/环烷烃以及异构/环烷烃混合物均表现出促进-抑制的混合效应。多取代烷烃和十氢萘的加入在降低混合物热沉的同时使其结焦前驱体含量明显升高。上述烃类结构/组成与裂解性质关系的研究为高热沉碳氢燃料的理论设计提供重要研究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需求的不断上涨和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具有重要意义。氢能因为其高质量能量密度、无碳排放被认为是一个绿色能源。电解水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制氢的重要手段,其关键挑战在于高性能的析氢和产氧反应电催化剂的开发。本文基于钴钼氮化物,通过探索不同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合成了具有优异性能的电解水催化剂。  首先,采用两步法在氮掺杂碳基底上负载钴和氮化钼复合物(Co-Mo
丁二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途广泛。我国乙醇来源丰富,由乙醇制备丁二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MgO/SiO2是该工艺采用的主要催化剂,目前的反应机理和实验研究认为MgO是催化乙醇制丁二烯的有效活性组分。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MgO催化乙醇制丁二烯过程中的MPV反应、以及交叉缩合、加氢副反应进行了系统模拟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反应机理,为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首先,构建了
学位
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高效的绿色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合成、印染纺织、污水处理等领域。近来,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作为一种简单、环保、原子效率高的合成方法,成为一大研究热点。目前催化直接合成过氧化氢面临催化效率低、金属流失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利用纳米片分子筛(HZSM-5 nanosheets)负载Pd纳米粒子,并进行了接枝和双金属Au-Pd调控修饰,以提高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催化性能。  本
学位
电解水制氢是获取清洁高效的氢能、解决全球性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阳极发生的四电子析氧反应(OER)动力学迟缓成为了这一过程的主要瓶颈,导致实际所需要的电势往往远高于理论电势。为了克服这一能量势垒,设计和开发基于储量丰富的廉价非贵金属的电催化剂一直是该技术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极具优势的镍基材料研究对象,探究异质界面工程和表面氧缺陷策略及其协同作用对硫-磷掺杂Ni(OH)2纳米片性能的
学位
通过光电催化(PEC)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化学能(如氢能)是当前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治理的研究热点。但PEC水分解的效率受到光电阳极表面四电子水氧化过程的严重限制。因此,研究者重点关注高活性光电阳极设计与制备。α-Fe2O3作为候选光电阳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光电转化效率(12.9%)和光电化学稳定性。但α-Fe2O3也存在载流子复合率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调控α-Fe2O3表面无序层结
在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催化剂成为合成人类所需化学品和实现能量高效转化的关键。其中,CO2加氢反应将CO2转化为一氧化碳、甲烷、甲醇、乙醇等化学产品和燃料。在过去的三十年,CO2加氢催化剂体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探究CO2加氢反应依旧面临着表面物种多样、催化剂表面不稳定、反应路径不明确等诸多问题。特别地,由于理论建模过于简化,许多理论模型无法准确描述真实反应条件下反应活性位。催化剂模
学位
乙醇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替代能源,可缓解大气污染以及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度。由煤基合成气出发,经二甲醚(DME)羰基化制乙酸甲酯(MA)、MA加氢制乙醇是一条新兴的乙醇合成路线。该路线不仅符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同时还具有产物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及原料来源广泛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由十二元环(12-MR)和八元环(8-MR)孔道组成的丝光沸石(MOR)催化剂对此工艺路线的关键步骤DME羰基化反应具有
学位
二氧化碳(CO_2)还原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许多进展。随着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使无机催化CO_2还原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开发出多种性能优异的催化剂,在进行CO_2还原的过程中具有极高的能量转化效率。随着微生物固碳途径的揭示与基因工具箱的完善,生物催化CO_2还原技术不断成熟并取得突破。多种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氢气或甲酸获得还原力来进行CO_2还原,生产高附加值化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