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CBD)是一组由于肠管供血不足引起的肠道血管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缺血性肠病分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三种类型。缺血性结肠炎早期的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因此易于其他疾病相混淆,误诊率较高,随着肠道缺血的加重,可引起肠道坏疽穿孔、腹膜炎、脓毒症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本研究就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以了解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提升临床医生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及重视。目的:调查分析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探讨我院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1.回顾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最终入组的11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镜是否存在肠道溃疡分为溃疡组和非溃疡组,根据入院时是否确诊缺血性结肠炎分为首诊确诊组和首诊误诊组,进行组内比较,探究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11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与同期住院的110例结肠息肉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探究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2.收集入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与体征、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腹部CT/CTA结果、结肠镜及病理结果、误诊疾病、诊疗经过及预后、合并症、用药史、个人史等。3.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结果:1.一般情况110例患者中男性42例(38.2%),女性68例(61.8%)男女之比约为1:1.62。<40岁14例(12.7%),40-59岁46例(41.8%),≥60岁50例(45.5%),以≥60岁的患者发病较多。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主要有腹痛(87.3%)、腹泻(83.6%)、便血(87.3%),其他症状依次为恶心(34.5%)、呕吐(21.8%)、腹胀(18.2%)、发热(12.7%)、头晕(11.8%)、里急后重(9%)、心慌(6.4%)、停止排气排便(3.6%)等。其中,同时具有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的患者约占70.9%。腹部体征主要为压痛(63.6%)、反跳痛(7.3%)、肠鸣音活跃或减弱(10%、7.3%)。其中压痛部位主要位于下腹(34.3%)、左下腹(31.4%)、脐周(10%)。3.内镜与病理(1)结肠镜受累部位:结肠镜检查提示单一部位受累17.3%,多个部位受累82.7%,其中全结肠受累11.8%,受累部位由多至少依次为:降结肠、乙状结肠、横结肠、脾曲、直肠、肝曲、升结肠。孤立右半结肠受累2.7%,无单纯直肠受累者。(2)内镜下表现:主要为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血管纹理不清、粘膜出血斑、溃疡等。溃疡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深浅不一,以纵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环周溃疡多见,此外还可见片状溃疡、溃疡伴隆起等改变。(3)病理表现:本研究中较符合缺血性结肠炎的病理描述主要为粘膜下出血斑、玻璃样变、腺体萎缩,此外还有不典型的非特异性改变,包括粘膜糜烂,粘膜急慢性炎症,上皮异型增生,纤维组织增生、隐窝脓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色素沉着、隐窝变形等。4.影像学(1)肠道病变:110例患者CT/CTA检查提示肠道病变的有64例,主要病变为管壁增厚71.9%,浆膜面或边缘毛糙25%,管壁周围渗出48.4%,此外还有腹腔或盆腔积液10.9%,肠管扩张3.1%。(2)血管病变:CT/CTA提示血管病变的有66例,主要为动脉硬化84.8%,腹主动脉或肠系膜动脉狭窄27.3%,动脉内膜增厚7.6%,腹部动脉钙化7.6%,动脉壁溃疡6.1%,其他病变还有动脉夹层、动静脉瘘等,但均较少。(3)CT/CTA提示同时存在肠道病变及血管病变33例(30%)。5.实验室检查110人均查血常规,其中45.5%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26.4%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99人查ESR,其中33.3%的患者升高,107人查hs CRP,其中65.4%患者出现hs CRP升高,27人测PCT,其中7.4%升高。共有75患者检测了D-Dimer,其中61.3%升高,103患者检测了Fib,其中4.9%升高。110患者检测了电解质,16.4%(18/110)患者血钾降低,34.5%(38/110)血钙降低。110例患者中65.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ALB降低,107患者测定了LDH,其中LDH升高者15人(14%)。通过比较发现,溃疡组白细胞较非溃疡组升高,且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误诊情况(1)110例IC的首诊误诊率约为39.1%,多误诊为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及肠梗阻。(2)误诊与未误诊病例的比较:当出现发热症状时,缺血性结肠炎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当以腹痛为主要症状时,不易误诊为其他疾病,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与预后治疗方法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100例,约占90.9%。9人未愈自动出院。1名患者死亡,占总数的0.9%。死亡患者为老年女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全结肠受累,因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死亡。8.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脑梗死、腹泻、慢性便秘、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女性、年龄≥60岁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上述危险因素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相关。结论:1.本研究中,缺血性结肠炎在55~69岁最多见,中青年组约占54.5%,其中青年组占比达12.7%,需引起临床重视。2.临床上患者多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同时具有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的患者约70.9%。3.单一部位受累以乙状结肠最多见,多部位受累以降结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全结肠受累14.3%,直肠受累21.8%,孤立右半结肠受累2.7%。镜下表现多样,多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溃疡形态以纵形、不规则形及环形多见。4.当出现发热时缺血性结肠炎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不易误诊。5.年龄≥60岁、女性、糖尿病、脑梗死、腹泻、慢性便秘、非甾体抗炎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为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土地覆盖数据是开展陆面过程模拟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在陆面模式中,一些反映地表特征的参数,如叶面积指数、地表反照率、冠层粗糙度等,都是依靠土地覆盖类型确定的。当前,常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角度认为胎儿在自然属性上不是母体的附属品,胎儿拥有自身独立的价值,是人之生命发展过程中最初的阶段。世界上有许多国家赋予胎儿宪法主体地位,但是翻看我国法律,罕有对胎儿保护的规定。之所以我国对胎儿的保护规定寥寥无几,是因为我国到目前为止不承认胎儿是宪法的主体,没有认可胎儿享有生命权。国家对胎儿生命权保护的漠视,导致了民众对胎儿生命尊重意识的淡薄,现实中侵害胎儿生命的现象
高山亚高山林线是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大多数的地区观测到高山林线的上移,也有部分干旱地区观察到了林线的下移或者不变。然而,不同的林线
管萼山豆根(Euchresta tubulosa Dunn)属于豆科山豆根属植物,具有消炎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胃腹痛、咽喉痛等,是享有盛誉的武陵山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广谱高效药物。目前,
2015年修订通过的《立法法》将享有立法权限的主体扩大到了设区的市人大,虽然,现阶段享有立法权限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地扩充,满足了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现有的立法权限的范围模糊以及立法权限的相对不足,导致立法边界不清晰,重复立法、越权立法的现象越发严重。数量如此庞大的立法主体,在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范围内准确行使立法权,是保障我国法制统一的关键。这就要求,法律法规必须对设区的市人大立法权限做
目前,科学实践中存在大量的非线性问题。有理函数插值因有着灵活性好和逼近精度高的优点,成为非线性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热点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近似逼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一类具有二次耦合非线性项的薛定谔方程组其中ε是小的正参数,2≤N<6,μ>0且μ>γ.这个方程组来自于二次谐波SHG(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系统.假设P(x)和Q(x)是正的位势函数并满足某些合适的条件,利用有限维约化方法,我们证明了:若x0∈Γ是Δ(P+Q)的非退化临界点,当ε足够小时,该方程组有一个集中在x0处的单峰解.我
近年来,随着分数阶微分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其中,分数阶微分方程初边值问题、非线性分数阶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问题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两类分数阶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首先,运用完备空间中基本列收敛的方法,研究如下分数阶微分方程积分边值问题:在Lipschitz条件下,得到了该问题非平凡解的存在唯一性,并给出唯一解的迭代序列。其中α ∈
当前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带来人员流动的国际化,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此同时,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人员自由流动的需求,对各国国内法律制度特别是针对外国人的居留身份转
随着人类大规模的使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越来越多耐药性结核病的出现,所以人们迫切的需要找到一种治疗结核病的新型药物,2006年,Rodriguez和他的同事从加勒比海柳珊瑚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的化合物Ileabethoxazole在生物活性上显示出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显著的抗微生物活性。这就使得Ileabethoxazole成为开发抗结核药物的宝贵潜在药物。但是由于其在自然界极低的含量,所以从实验室人工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