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生物学测量了解屈光参差的发生机理,并探讨在基因相同的情况下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了解屈光参差与主导眼的关系;分析垂直屈光参差对垂直融像度的影响以及屈光参差全矫后视功能的变化。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验光配镜中心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中心就医的患者,正式检查前,进行了预试验,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屈光参差调查表》对受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一般性资料,父母相关眼病及屈光不正史、既往眼病史,眼部检查(远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情况、立体视、眼睑、结膜、角膜、瞳孔、晶状体屈光状态,玻璃体、视网膜情况等),双眼视功能的检查等。 经眼部检查排除:各种斜视、屈光间质混浊、眼底疾病、眼外伤、眼手术等眼病史,要求患者符合双眼等效球镜差≥1.0D,矫正视力≥0.8,将符合标准的病例抽取70名,男27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19.16±5.6岁;同期选取双眼等效球镜差低于1.0D的患者35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20.97±5.66岁。 收集的数据用频数描述各组的生物学测量因子及眼动参数的分布情况,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各组生物学测量因子及眼动参数的均值是否有差异;x~2检验各组双眼视功能有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探讨屈光参差度与双眼生物学测量因子之差及双眼的垂直屈光参差度与垂直融像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