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用语言学中一个二语习得的专业词汇一回避策略来研究文学翻译中的不可译和难译现象。研究回避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学者不少,研究文学翻译中难译和不可译现象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他们都是在各自的领域一语言学和翻译学一独自开展研究。把两者结合,我们发现语言学习中经常采用的回避策略为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难译和不可译现象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力。本文首先回顾了二语习得中回避策略产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和几位外国学者对它的深入研究,包括语言僵化理论、监察假设理论和交际策略理论。以此说明:语言学习中避生就熟、避难就易是人们的共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消除的。由于人们无法完全掌握一种语言的全部知识,这就决定了回避策略产生的必然性。而文学翻译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分子,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回避策略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可以用来解决翻译中的难译和不可译问题。文学翻译是借助语言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的认知活动。因此本文从五个方面细致地解读了文学翻译中回避策略产生的几个具体原因,即意识形态、文化缺省、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和译者主体性。译者有时因为这几个因素的约束和限制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翻译原则,或者说,他不得不采用回避策略来翻译原作,哪怕会翻译成好似“不忠”的作品。回避策略在语言学习上主要表现为话题回避、词汇回避和语用回避,在文学翻译中其技巧表现主要为释义、替代、部分翻译和补偿。任何一种回避策略的表现手法都不是万能和完美的。通过例证的分析,译者采用的回避形式只有与具体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特定的语境而变化才是有效的。论文将给文学翻译中的难译和不可译现象的处理方案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且通过对回避策略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更加相信不可译是相对的。合理地综合运用回避策略,可以较好地克服以上因素所造成的不可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