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z和100Hz电针对精氨酸加压素和皮质醇含量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4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刺疗法是我国中医学、中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有镇痛作用,还能通过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目前已经明确针刺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密切相关,针刺能刺激中枢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及内分泌激素,继而影响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增强或者使亢进的免疫反应恢复正常。然而这其中的机理还未完全明确。 在兽医领域,广泛使用的是50~300 Hz的高频电针,而人的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2~20 Hz的低频电针,对电针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此频率范围内,对高频电针的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较少,而这方面机理的揭示有重要意义。 精氨酸加压素是下丘脑合成的一种神经垂体激素,能增强电针的镇痛效应,能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且能被强啡肽A抑制,而强啡肽是100 Hz电针时脑内主要释放的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因此精氨酸加压素可能参与电针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 为了观察低、高频电针是否对免疫功能有不同影响,并试图揭示有关机理,本研究选择2 Hz和100 Hz两种电针频率,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 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和针刺对照组(留针不通电),选取大鼠双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连续波,频率按分组决定,强度以两后肢轻微抖动为宜,持续30 min;对照组与电针组同样针刺,但不予通电。分别在针刺结束后0、2、4、8和12 h将大鼠断头处死,迅速分离其下丘脑及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质醇以及下丘脑和血浆内精氨酸加压素的含量,并且在针刺后2h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MTT法)、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红细胞免疫功能。 两种频率电针均能导致针刺后血浆皮质醇(P<0.01)以及下丘脑和血浆精氨酸加压素(P<0.01)含量下降,均能显著增强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P<0.01)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P<0.01),两种频率电针对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100 Hz电针在停针时(即0 h)就能减少下丘脑精氨酸加压素的释放(P<0.01),2 Hz电针组在停针后8 h血浆皮质醇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P<0.05),2 Hz电针组对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作用强于100 Hz电针组(P<0.01)。 本研究将精氨酸加压素引入电针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中,并且发现它参与了电针对免疫功能的调节,这为电针免疫调节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比
其他文献
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解题.由于学生在做化学题的时候由于理解错误,对相关的化学概念不够明晰等问题,就会导致解题思路出现错误而影响了化学解题效率.本
压强知识与生活实际处处相连,能够解释社会、科技、生活中的好多热点问题,而且很容易与物理上其它模块横挂下连,低层分化,高层次组合,形成能力立意的问题,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漯河一贴堂膏药自本刊推广一年多来,凭借着独特的显著疗效,赢得了可喜的市场份额,伴随着业务量的逐日递增,十平方米的小店已经严重的不能满足现在的经营,以前接待患者就已经
化学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课程资源之一,善于利用手中的教材,用教材教,利用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现象和结果都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课是化学教学的
期刊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中考化学更加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灵活运用题给信息和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新问题、实际问题的考查,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标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和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等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将于3月27日~29日移师北京全国农业
在化学教学中创造性地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技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课程理念触摸初三化学教学,使学生乐而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而服务. Creat
网络文学的兴起,颠覆了纸质传统写作的话语霸权。给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都带来重要影响。但目前网络文学仍处困境,需寻求一种质的飞跃。笔者从四个方面提醒人们理性关注
本研究将基于SV40病毒的短暂复制型穿梭质粒pSP189与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组成穿梭质粒/哺乳动物细胞诱变检测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兽药喹乙醇和喹烯酮的诱变性检测。本研究经阳
为适应和推动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各地中考化学试题突出了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化学学科基本技能和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考查,同时注意了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