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心脏起搏技术是各种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之一。虽然心输出量、肺通气量、运动耐量(极量运动与次极量运动)、氧摄入动力曲线和生存率均可作为起搏治疗的评价指标,但当前,对起搏治疗的评价指标亦越来越偏重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生活质量“不仅仅是无病或不适、而是一种全身心及社交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身体功能、情绪状态、社会交往、躯体感觉甚至个人生产力和亲密关系等诸方面,反映患者可觉察的健康状况,为评价起搏治疗的科学方法之一。 许多研究证实:在运动耐量和血流动力学方面,房室同步和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较非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具有更好的效应;与VVI模式相比,VDD起搏模式较明显减轻患者心血管症状,VVIR起搏模式除了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外,亦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在3°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患者,DDD模式较VVIR模式能更进一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其它关于DDD和VVIR起搏模式在生活质量方面比较的研究似乎没有差别;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sick sinus node syndrome SSS)患者DDDR模式较DDD和VVIR模式,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心功能分级没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性晕厥患者DDDR模式较DDI模式能显著改善其晕厥症状,但在生活质量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总之,DDDR模式、DDD模式和VVIR模式在减轻心血管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别仍待进行综合研究。 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04.07.30以前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循环内科因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