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出院时功能良好的静脉溶栓患者,出院后6个月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同时构建一个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首次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9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下简称“溶栓患者”),最终分析了149例患者的相关数据。根据出院时功能良好的溶栓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改良Rank评分(modified Rank Scale,m 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m RS≥3分)和良好预后组(m RS<3分)。回顾性分析其人口社会学、临床、生化及影像学等院内相关指标及出院后随访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出院时功能恢复良好的溶栓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发生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结果,构建其出院后6个月发生不良预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其预测效能,用10折交叉验证法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基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用R3.6.1软件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预测不良预后的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通过Harrell’s C statistic计算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对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估。结果1.本研究291例溶栓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233例患者,排除了84例患者后,最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有149例。其中21例(14%)在出院后6个月发生不良预后,128例患者(86%)在出院后6个月保持预后良好。2.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出院后6个月不良预后可能相关的因素有10个,分别为入院时NIHSS评分、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 SVD)总评分、IVT后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D-二聚体、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 RS评分、住院时间、出院后的身体活动和生活方式评分(P值均<0.05)。3.Logistic回归多因素结果表明,出院后身体活动(OR=5.172,95%CI[1.700~15.734])、中性粒细胞数(OR=1.226,95%CI[1.003~1.499])、c SVD总评分(OR=2.451,95%CI[1.186~5.068])及住院时长(OR=1.084,95%CI[1.007~1.166])是出院时功能良好的溶栓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了Logistic回归模型。其方程为P(m RS≥3)=e(-6.732+1.643×规律活动+0.204×中性粒细胞数+0.897×c SVD总评分+0.080×住院时长)/(1+e(-6.732+1.643×规律活动+0.204×中性粒细胞数+0.897×c SVD总评分+0.080×住院时长))。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3,模型的准确性为71.99%,灵敏度为78.83%,特异度为70.26%,Devianceχ~2=93.7785。同时基于多因素结果,构建了一个列线图预测模型,其一致性指数为0.836。结论1.出院后的身体活动、中性粒细胞数、c SVD总评分及住院时长是出院时功能状态良好的溶栓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发生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这为不良预后的早期防治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需关注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溶栓患者,及时评估其功能状态,并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制定精准的延续护理方案。2.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性及特异度及较好的拟合优度;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不良预后的区分度很好,准确性较高。该预测模型较为直观、简便且高效,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评估出院时功能状态良好的溶栓患者,出院后6个月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3.本研究结果不仅可指导护理人员为溶栓患者制定出院后的个体化护理策略,亦为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脑卒中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