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分析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及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适应症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并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的50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按Evans骨折分型:均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对其中15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平均年龄76.5岁,平均随访26个月,对另外35例行DHS内固定组:平均年龄72.1岁,平均随访23个月,比较分析两组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良率(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DHS内固定组与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经t检验P>0.05,说明DHS内固定组与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DHS内固定组与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下地时间及优良率分别经t检验P﹤0.05,说明DHS内固定组与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下地时间、优良率均有统计学差异,DHS内固定组比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下地晚,优良率低,DHS内固定组与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X2检验P﹤0.05,说明DHS内固定组与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内固定组比置换组并发症发生多。75岁以上(含75岁)与75岁以下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经X~2检验P>0.05,优良率经t检验P>0.05,说明75岁以下与75岁以上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并发症发生率、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 DHS内固定组中,优良率经t检验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X2检验P<0.05,证明75岁以下与75岁以上在DHS内固定术后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完全负重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好等优势,使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可作为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方法之一。本组病例数略少,结果全面性和准确性有局限,远期疗效比较、分析有待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