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于“一带一路”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互文性分析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这一术语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在1969年创立的,她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早期,这一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中成为热点研究对象。其后,语言学家也开始对互文性进行关注,尤其是在语篇分析当中,新闻语篇也逐渐成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转述他人的话语来增强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转述言语作为互文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量出现在新闻语篇中。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宏大展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众多国内外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因此,本研究试图选取新华网和《纽约时报》网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转述言语进行互文性分析。本文重点探讨三方面的问题:中美新闻语篇互文的模式;互文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中美新闻语篇互文倾向异同的原因。
  研究发现,两家媒体在转述引语的使用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在转述来源方面,两家媒体使用最多的是明确引语,但是新华网和《纽约时报》网所引用的具体消息来源又有所不同。在转述方式方面,两家媒体中间接引语所占的比重最大。然而新华网中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要低于《纽约时报》网,直接引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纽约时报》网。在转述动词方面,两家媒体最愿意使用的是中性转述动词,除此之外,新华网倾向于使用积极转述动词,而《纽约时报》网更倾向于使用消极转述动词。
  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扩大了互文性的应用范围,对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分析做出了贡献,在实际层面中,本研究为国内新闻报道人在互文手段的运用方面提供了参考,并有助于增强读者对于新闻的分析意识,从而进行批判性阅读,更好的理解新闻报道。
其他文献
信息时代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沟通平台。网络合音词是网络用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在语言演化下的产物。近年来语言学家已经开始关注网络用语这一特殊词类,但由于网络合音词发展时间较短,有关研究并不是很多。而语言研究作为语言学的基础,传统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计算方法和语音研究的结合是必行之路。联结主义模式是计算音系学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利用平行分布处理模型重新
公众演讲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大多数公众演讲研究是从文体学、人际意义等角度针对政治演讲展开的。文献调查发现,只有少数研究从语篇衔接理论的角度对TED演讲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研究所选取的TED演讲中具体运用了哪些类型的衔接手段,及其在TED演讲中运用的显著特点,并探讨衔接手段是如何对演讲产生衔接效果的。本文对所选取的TED演讲样本中衔接手段使用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阐释结果。
学位
评价理论是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层面上的一种新成果,它主要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系统构成。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梦”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为理论框架,对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二者态度资源分布特征的异同,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态度意义。  这篇论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梦”的报道中运用了哪些态度资源?(2)《中国日报》和
学位
阅读新闻是当今社会人们了解和获取新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尽管新闻一直都标榜自身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中立性”,但这一观点已渐渐地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政治诉求,经济形势及个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在其编写的内容中总会或多或少地糅合了自己个人的或甚至是国家的立场和态度。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扩展,评价系统是一个能表达说话者态度观点,进而构建人际或社会关系的词汇-
自20世纪50年代言语行为理论出现以来,它在语用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以往研究多局限于言语行为中的语言层面,鲜有对手势、面部表情、身体移动等其他模态的分析,而这些模态也可以与语言模态互动共同产生意义。因此,本文旨在对请求言语行为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进一步探究意义建构中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建立了一个多模态语料库,其中包含240个关于请求行为的电影片段,全部截取于过去十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危机已成为每个企业不可避免的话题。一份有效的危机公关声明能帮助企业表明态度,修复企业形象,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危机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危机公关一直以来都是公关学和传媒学领域所关注的话题,很少有研究者通过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鉴于危机公关声明的作用突出,企业到底是如何通过发布声明来修复企业形象和实现人际意义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马丁的评价系统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作为中国发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关于该倡议的相关报道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中美报纸如何通过评价资源的选择来构建中国形象以及分别构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中美媒体分别使用了什
学位
多模态隐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海报,电影,食品包装袋,交通指示牌等,都是多模态隐喻表征。多模态隐喻充满吸引力、委婉的表达方式,无疑使其成为传递信息的最佳之选。隐喻的发展可简要概括为经历了从修辞方式到思维模式的转变。语言、色彩、声音、布局等都可独自或组合来实现表意目的。政治漫画是多模态表征方式的一种,它是媒体传递其政治立场、表达对某事件态度的重要方式。侧重于政治漫画的多模态互动与认知机制的研究
学位
2019年5月30日,中国CGTN主持人刘欣同美国福克斯新闻台主持人就中美贸易争端及相关议题展开了一次跨洋对话。这一对话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文选取这次时长16分40秒的对话为研究语料,从评价理论视角出发并借助UAM语料库软件对语料中评价资源出现的频次和分布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最后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这次具有访谈性质的跨洋对话中的评价资源使用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两位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贸易尤为频繁。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商家以及学者对国内外发生的事件格外关注,这就对英语新闻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财经新闻中的衔接手段能够使文章更加简洁连贯,帮助读者更快地提取有效信息。  本研究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以韩礼德和哈森的语法衔接理论为研究框架,对英语财经新闻中的语法衔接出现频数和其翻译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力求发现英语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