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判性阅读是阅读过程中读者积极主动对文本进行分析、比较、质疑、择别、筛选最终依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反应或评价的阅读方式。“批判性阅读”的观念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而我国学术界对它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期才刚刚起步。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于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处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缺乏一定的宏观视角;实践层面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大多围绕着教学方法策略展开,而对具体文体所决定的相应教学内容关注不够;大多数的研究所采取的是“价值性质”的研究,以思辨为主,遵循着“应然”的逻辑,为自己的理论与观点提供合理的辩护,辩护是否有效取决于逻辑能否自洽,思辨水平是否够高。这种研究性质与研究方法却又容易走向一种误区,即不顾现实的“想当然”,缺乏对现实问题的观照有可能会使理论悬置在宏大叙事的层面而对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据此,本研究拟将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深入至小说文体,分析课程标准层面关于文学作品阅读取向的主张、教科书层面关于小说阅读的要求和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探讨它们与批判性阅读方式的培养是否配套且能否配套,哪些因素阻碍或干扰了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与推展;通过与其他国家母语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寻找差异和差距,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体系。本文首先厘定批判性阅读的概念,归纳其特点,阐明其之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通过与国外母语教育的比较研究,明确当前我国在课程标准研制上存在三种阅读取向混杂不清且相互冲撞的问题;教科书的编制存在定调式阅读、练习要求低和小说观念老化等问题,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论文的第四章是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入手,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探讨了不同教学取向指引下的阅读教学状况及效果,并对一个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课例展开具体的分析,阐释说明批判性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条件,以及教师应有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发挥。进而,为谋求现状的改善,尝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构建一个可供操作参考的小说批判性阅读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