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基于笔者口译实践活动的实践报告,其语料来原于笔者所参与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与克林姆林宫博物馆之间的合作谈判项目。本报告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将采用“实践—问题总结—理论梳理—结合—策略方法总结—再实践”的整体思路,对口译实践过程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采用不同策略和方法作以分析,最终验证理论指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结果可为相关口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一带一路”契机之下,我国积极构建对外交流文化体系,展开各项文化交流活动,随着各国“文化年”框架下博物馆间的互动日益密切,文物展览作为高端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我国人民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为了拓展对外展览渠道,同时引进国外优秀展览,希望同克林姆林宫博物馆展开国内外巡展合作,并意向签署合作备忘录。故2016年12月下旬,俄方馆长一行赴陕博参观并参与该合作项目谈判,笔者接受委托为该谈判项目进行交传口译。本报告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一个以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为导向的理论体系。本文中,笔者以该理论的“功能+忠诚”为核心法则,对文本翻译中原、译语关联性和表达连贯性进行判定,并对文本外翻译的译者主体性角色进行规范,加之以语内外连贯和译文适当的译文标准提出策略和方法,解决合作谈判交传口译各类文本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问题。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以概述,并指出合作谈判项目交传口译的主要特点,以及分析该理论指导本次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章介绍翻译实践项目的背景、内容及译前准备工作;第三章在理论指导下,分析具体项目实践译例的处理策略及方法,为报告正文的主体部分;第四章对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作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