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莘县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调查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莘县有“中国蔬菜第一县”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2014年4月莘县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全县范围内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展开了就业培训工作,以期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向实现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莘县政府通过就业培训对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其更好的就业。因此,从农民工就业角度对政府主导的培训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的分析培训实施情况。本文以莘县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就业培训为研究对象,以人力资本理论、培训评估理论和培训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电话访谈的方式,整体把握莘县就业培训实施的基本情况。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就业质量的分指标,并构建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指数,以衡量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样本进行匹配,通过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政府的就业培训政策对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数及其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莘县政府主导的就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数的提升,但是实施效果与预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培训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和未来职业发展及就业前景这两个就业质量指标并无显著影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培训中存在的培训内容与农民工期望不完全一致、农民工通过培训获得的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完全匹配、劳动力市场上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不完善和培训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导致了培训实施效果与预期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帮助农民工更好的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本文根据当前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教育价值是教育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教育价值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马克思教育价值思想源自马克思教育哲学,是马克思教育哲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教育价值这一问题认识的表述。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充斥着本应纯净的教育领域;随着深化教育改革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目标的提出,从价值论角度整理和挖掘马克思教育哲学思想中关于马克思对教
学位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不仅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对人的自由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自动化生产力的发展使人在自然界、社会,精神三个层面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论证,分析了自动化生产力对人自由发展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为:自动化生产力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必然性有所认识,使人从自然界的束缚中解放
分工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但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哲学意义的范畴。分工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之中,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运动以及在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历来为马克思所重视。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起到不可或缺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的作用,因此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中被普遍关注的理论焦点。马克思始终将分工置于很高的地位,将其
学位
消费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行为,人类存在着大量的自身需求,消费行为的产生就是为了能够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除了简单的吃喝以外,人类的自身能力也会通过消费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促进人类进一步的发展。消费自出现起就逐渐成为道德问题,并不是局限在经济问题范畴之内的。有消费就有消费观,作为一种观念和意识形态,消费观会深刻影响着人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今天人们的消费观念日益成为问题,越来越多
马克思婚姻观是马克思对于婚姻与爱情的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婚姻与爱情问题上的集中呈现。马克思婚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探讨了婚姻问题,并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的婚姻理论。研究马克思婚姻观的目的在于为我国建构和谐家庭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其意义在于归纳其婚姻思想,并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家庭婚姻的实践。马克思婚姻观是历史的婚姻观,也
学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发达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物质的追求也愈发狂热,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掠夺程度也不断加深。然而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有限,于是生态危机等环境问题开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爆发,并且逐渐向全世界范围蔓延。因此大部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理论,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并且从生态伦理角度寻求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学位
一般认为,人们对废墟的关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因为正是在这时候,艺术界开始对残缺艺术产生兴趣。18世纪末在浪漫主义的推动下,废墟成为一些诗人和画家的重要表现对象。19世纪中后期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的理论,以及本雅明的寓言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废墟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作为审美对象的废墟,内容越来越丰富,类型也越来越多样,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最开始人们只是关注历史废墟,后来转到地震废墟、战争废墟,在当
作为一位充满革命性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对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与神学的教条有着巨大的不满,其中最大的不满之处在于它们对于人神之间真实存在的张力和悖论并没有予以正确的揭示,而这种疏漏最大的后果就体现为,传统的哲学与神学不能给出一种真正有说服力的、关于“原罪”的说法,从而也就不能够克服人的有限性去实现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意图通过对克尔凯郭尔对于“原罪“的理解,来展开他对于人神关系以及本真
本论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杜威的审美经验概念。通常对杜威经验理论的理解都强调的都是人与环境的互动、经验的连续性、经验活动的完满性和节感性等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特别考察了杜威经验概念中的否定性维度,并将之与杜威的表现概念联系起来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人在经验中对事物的受用、以及人在“以太物”中对世界的超越性感受,都包含了经验活动的否定性,也就是人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潜能,正是对这种潜能的运用产生
学位
悲剧作为一种发源自古希腊的艺术样式,同时也是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西方现存最早的对悲剧进行研究的专著《诗学》,就是出自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手。书中亚氏将作诗作为一门技艺,从知识学的角度条分缕析地介绍了悲剧的成分以及写诗与评诗的技巧。由于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被后世的学者当作重要的学术权威加以引用,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如“模仿”、“怜悯和恐惧”、“卡塔西斯”等的注释和研究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