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广州、梅县、南昌、福州、绩溪、太原、西安、长沙、温州九个方言的复韵母和塞尾韵母,包括九方言复韵母的共振峰和各部分时长比例研究,六方言塞尾韵母的共振峰和总时长研究。
本项实验研究使用Praat5.2.02软件提取九方言复韵母、塞尾韵母共振峰F1、F2数据,利用Excel软件图表功能做出各方言各韵母的韵母共振峰模式图。通过分析数据,观察韵母声学模式图,将方言音系中同类韵母分别进行比较,总结了不同类别复韵母、不同塞尾韵母的异同。主要结论如下:(1)前响复韵母发音时,从韵腹到韵尾舌位不断抬高,以i、y作韵尾的舌位前移,u作韵尾的舌位后移;后响复韵母发音时,从韵头到韵腹舌位则不断降低,以i、y为韵头的舌位后移,u作韵头的舌位前移;中响复韵母发音时舌位先下降后抬高,舌位同时保持持续前移或后移,但广州、梅县、长沙、温州多一种舌位前后的转折变化,即舌位先后移再前移,此类韵母的韵头和韵尾一般是前高元音i或y。(2)卷舌韵母(3)r作为一个复韵母,其共振峰F3变化幅度大于F1、F2,且F3在不断向F2下降靠拢的过程中增强卷舌色彩。(3)九方言的前响复韵母因韵尾元音不同,相同韵腹的韵母起始位置不同,后响复韵母也不同程度受韵腹元音影响。(4)辅音塞尾-p、-t、-k有较明显的共振峰模式变化,韵母塞尾段的F1明显下降,并且前接元音的开口度越大F1降幅越大;塞尾段F2数据呈现出-t尾>-k尾>-p尾的特点。
(5)喉塞尾的共振峰模式基本延续前接元音的模式,几乎没有变化。
进一步分析复韵母共振峰结构,可知:(1) F1走势可作为二合元音复韵母与三合元音复韵母共振峰区别特征:二合复韵母的F1走势近似直线,或升或降,而三合复韵母的F1走势几乎都有明显的曲折变化。通过对F1的观察,可初步判断某复韵母的元音组成个数。(2)韵腹或韵头的起始舌位会趋同于后接元音的目标舌位,从而一定程度减少舌位的运动区间。通过求复韵母各段(韵头、韵腹、韵尾)时长数据比值,探索各方言复韵母时长结构类型。主要结论如下:(1)前响复韵母[韵腹-韵尾]与后响复韵母[韵头-韵腹]的时长结构均有三种类型:长-短、短-长、中-中;中响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的时长结构类型较多,按韵腹占总时长比重分为两大类:一是韵腹时长最长,二是韵腹与韵头或韵尾等长。(2)福州方言ieu/iεu、uoi/u(3)i的松紧对立主要体现于不同的时长结构上,松音韵母的韵头长于紧音韵母,结合共振峰模式分析,将这两对韵母修正为iu/i:u、ui/u·i。(3)各方言的各类复韵母总时长具有一定规律,广州、南昌、西安、长沙、温州复韵母时长序列为中响>后响>前响,梅县、福州、太原为后响>中响>前响。
韵母时长结构表明,时长是韵母构造的另一语音手段,即韵母由[音质+时长]构成,本文将之命名为“韵母时长音质模型”。结合共振峰模式和时长比例,本文归纳出各类复韵母的时长音质模型。前响复韵母有三种:长/低(元音)-短/高(元音),短/低-长/高,中/低-中/高;后响复韵母有三种:短/高-长/低,长/高-短/低,中/高-中/低;中响复韵母有七种:短/高-长/低-短/高,短/高-短/低-长/高,中/高-中/低-长/高,短/高-中/低-中/高,中/高-中/低-中/高,中/高-长/低-中/高,中/高-中/低-短/高。
根据六个方言点塞尾韵母时长个案研究和与之相应的舒声调的比较,归纳时长总规律,主要结论有:(1)各方言塞尾韵母时长均小于相应舒声调韵母,但减少幅度不同。广州、福州、绩溪塞尾韵母时长减少幅度小于40%,梅县、南昌、太原的减少幅度都大于40%。(2)广州与梅县同有塞尾-p、-t、-k,但梅县的时长比广州更短,仅为舒声韵时长的1/2。(3)喉塞尾韵母时长呈现两种情况,一是南昌、太原的喉塞尾韵母时长约为舒声韵母的1/2,二是福州、绩溪的喉塞尾韵母时长约为舒声韵母的2/3,其中福州的二合元音塞尾韵母听感上舒化趋势显著。
综合以上研究,整理出九方言复韵母系统和塞尾韵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