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历史学家丹纳在他的代表作《艺术哲学》中将造成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差异归结于民族性。而这种被人类学家认为近乎稳固的接近文化本质特性的民族性在油画艺术创作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文化基因的灌溉,按照人类学的解释,特地地区的文化形态又是特定族群的产物。源自西方的油画即使在西方各国发展历程中也因为不同的民族审美和文化形态,形成了侧重于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风格,南欧威尼斯地区的油画风格侧重于色彩的塑造,而北欧地区的油画风格更趋向于结构性探索,尼德兰地区的油画则侧重于小品性质,这些不同艺术风格的出现在丹纳的《艺术哲学》中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地域性特征所塑造而成的审美习惯对于油画艺术衍伸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确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历史发展流程中,不同的地域特征酝酿出不同的文化情境,而这种不同的文化情境潜意识里影响着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形态,最终这批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创作出符合本文化族群审美特征的艺术品,这种具有鲜明风格特色的艺术形式,被成为具有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油画这一画种自从明末传入中国以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无论是早期的耶稣会传教士画家,还是受传教士画家影响的清代宫廷画家,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具有西方艺术风格、西方艺术审美的油画变得更加符合东方。在早期留学西方的画家中,例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也在积极的将西方油画表现技巧和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这种努力其实已经开始了油画民族化的历程。这些油画先辈是从大的东方文化审美出发,塑造出区别于西方油画艺术的极具东方趣味的艺术形式。现在我们所强调的地域性对油画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在民族化初期已经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出来的过程。相对于早期油画家所强调的民族化问题,地域性审美风格的形成更加细致,更加具体,这种地域性绘画艺术风格的研究对于油画民族化进一步深化问题提供了最基础的研究实料和现实基础。任何艺术理论的验证都离不开具体艺术作品,而在油画的民族化研究课题上,地域性艺术作品的产生是再好不过的验证对象。东北地区在清代作为满族龙兴之地,基本上处于与内地隔绝的受保护阶段。清代末期,随着政策的开放,关内还是向东北地区移民,而其中大多数是山东地区移民。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已有的萨满少数民族文化和山东移民带过去的中原文化逐渐融合在一起,之后随着政治的变化,日本文化、俄罗斯文化都进一步融合进了东北地区。这种文化的杂糅影响到了东北文化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尤其是新中国建国以后,在艺术创作领域不断深化强调艺术的民族化问题。东北地区的油画艺术创作也随着全国的文艺政策不断在油画艺术的民族化问题上进行探讨。在强调共性胜于个性的时代,广泛意义上的民族性掩盖了艺术的地域性。艺术的地域性仅仅成为艺术风格研究中的一个研究点。本篇文章就是在探索地域性文化特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推演,以东北地区的地域性格为具体案例,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的文化特征,结合部分东北籍艺术家,论证地域特征对油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对新时期油画民族化的进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