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已被翻译成包括英语在内的几十种外语文本。在其英译本中,有两本著名的文本,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其英译本及其对外传播研究是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了霍译本和杨译本中话语标记语anyway的语用功能。该研究旨在为《红楼梦》译本研究及其对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自从 Halliday 和 Hasan 的 Cohesion in English(1976)和 Schiffrin 的Discourse Markers(1987)发表以来,学者们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迄今为止,许多学者从语义学,历时发展,语言习得和认知语言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anyway是经常使用的话语标记语之一。然而,关于它的研究很少,而且研究的数量仅限于其作为对比标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其在霍译本和杨译本中的不同用法,进一步对anyway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为了分析话语标记语anyway的语用功能,作者从霍译本和杨译本中收集材料。选择这两个译本有两个原因:其一,霍克斯的版本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英译本,为大多数西方读者所熟知。杨译本是中国学者翻译的《红楼梦》中最知名且最受欢迎的英文版本。其二,霍克斯是英国的汉学家,因此对中国文化比较熟悉。杨宪益是中国翻译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因此,对这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是可行的。本研究旨在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话语标记语anyway在每个译本中中会表现出哪些语用功能?(2)在《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anyway的每种语用功能使用的频率如何?(3)ayway在两个英译本中的使用模式有什么区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根据Diane Blakemore对关联理论的应用及她对话语标记的广泛研究(1987,1989,1992),本研究使用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通过在绍兴文理学院所创建的《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中搜索关键词anyway,作者共检索到227条相关数据。其中霍译本中有116个,杨译本中有61个。然后,作者使用Microsoft 2003进一步处理数据从而使数据达到平衡的效果。最后,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合理解释数据。调查结果如下:(1)在所有检索到的数据中,话语标记语anyway的语用功能包括推理标记、论点强化标记、挖掘事实标记、话题转换标记、总结话题标记、掌握话轮标记以及面子节约标记。(2)在杨译本中,每种标记分别的比重为23.0%,11.47%,13.11%,4.90%,31.14%,3.27%和 13.11%,而在霍译本中分别为 31.33%,8.43%1.20%,19.28%,24.70%,14.46%和0.60%。上述数据表明,话语标记语anyway的语用功能在这两个英译本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差别。在杨译本中,总结话题标记比重最大,掌握话轮标记比重最小,而在霍译本中,推理话语标记所占比重最大,面子节约标记所占比例最小。(3)上述差异的潜在原因主要是由于东方人与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以及性格方面的差异。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理论意义上说,本文通过运用关联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话语标记语anyway的语用功能。从现实意义来看,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我们对该小说语言特征及人物、情节特征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红楼梦》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有微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