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农业区,发展旱作粮饲兼用玉米是缓解粮食供需矛盾、解决资源性缺水双重压力的必然选择。然而,现有旱作玉米生产技术和理论研究多集中在籽粒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领域,忽视了高产与粮饲兼用品质的同步提高。本研究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在集成应用补灌和品种条件下,探讨玉米籽粒产量、秸秆饲用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对关键生育时期补灌水平(不补灌0mm,低45mm,中90mm,高135mm)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建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同步提高,有限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补灌水平、品种以及两者的互作作用显著影响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平水年,补灌135mm/hm2和45mm/hm2较不补灌水平使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0.1%、16.0%和16.8%、13.7%(P<0.05);欠水年,补灌135mm/hm2、90mm/hm2和45mm/hm2都有明显的增产效应,较不补灌水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9.4%、23.3%、16.4%和49.8%、39.3%、22.7%(P<0.05)。补灌条件下,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受品种的影响较大,平水年和欠水年,甘农926、甘农565产量水平相对较高,其籽粒产量较甘农256和甘农340的分别提高33.3%、19.6%和37.7%、23.6%(P<0.05),生物产量分别提高36.0%、32.0%和39.1%、35.0%(P<0.05)。品种与补灌量的互作作用显著影响粮饲兼用玉米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本研究发现,平水年和欠水年,甘农926、甘农565分别在45mm/hm2、135mm/hm2和90mm/hm2、135mm/hm2补灌水平能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2.补灌条件下,随生育进程的推进,粮饲兼用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净同化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补灌水平下的叶面积指数抽雄期达到了峰值,对于甘农926和甘农565补灌不仅增大了前期叶面积指数,后期还维持了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增强了持绿性,有利于饲用品质改良;随着补灌量的增加,粮饲兼用玉米光合势降低,净同化率增大,补灌对粮饲兼用玉米相对生长率的调控作用主要在灌浆期-成熟期,适宜的补灌量能增加粮饲兼用玉米叶片SPAD值。品种(基因型)是造成光合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较甘农256和甘农340,甘农926、甘农565光合速率分别增加30.3%、39.7%(P<0.05)和13.4%、5.8%(P>0.05),蒸腾速率分别增加41.5%、46.5%和27.5%、32.0%(P<0.05),胞间CO2浓度分别增加25.9%、16.3%和15.5%、6.6%(P<0.05),补灌显著影响抽雄期粮饲兼用玉米叶片蒸腾速率,90mm/hm2补灌水平能显著降低粮饲兼用玉米叶片蒸腾速率。3.补灌对粮饲兼用玉米关键饲用品质总产及含量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叶、茎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生育期推进呈增加趋势,穗器官酸性洗涤纤维呈增加趋势,中性洗涤纤维呈降低趋势。成熟期,粮饲兼用玉米粗蛋白,中性、酸性洗涤纤维总产大体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平水年,补灌能提高粮饲兼用玉米各器官粗蛋白含量,降低茎、籽粒酸性、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欠水年补灌,能提高叶片、籽粒粗蛋白含量,降低叶片、穗轴酸性、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有利于饲用品质改良。除欠水年,鞘干物质量与粗蛋白、酸性、中性洗涤纤维总产之间的成正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器官干物质量均与粗蛋白、酸性、中性洗涤纤维总产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器官不同,其粗蛋白,酸性、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其总产量的关系不同,叶、茎、鞘、籽粒、穗轴的粗蛋白含量,酸性、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4.补灌水平、品种及二者的互作作用显著影响粮饲兼用玉米的水分利用特性。粮饲兼用玉米耗水量随补灌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平水年和欠水年,在45mm/hm2、90mm/hm2he 135mm/hm2补灌水平下粮饲兼用玉米的耗水量较不补灌水平增幅分别达3.1%~29.4%和2.0%~28.7%。补灌对粮饲兼用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生育期降水量而异。平水年,补灌对粮饲兼用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无影响,但90mm/hm2和135mm/hm2补灌水平降低了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欠水年,45mm/hm2补灌水平补灌水平使粮饲兼用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较不补灌水平分别提高7.1%和12.6%(P<0.05),中、高补灌水平对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无影响,但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较不补灌水平分别提高16.0%和19.3%(P<0.05)。补灌能有效提高粮饲兼用玉米的降雨利用效率,平水年,45mm/hm2补灌水平显著提高了甘农926的降雨利用效率,欠水年,甘农926在45mm/hm2、90mm/hm2和135mm/hm2补灌水平下的降雨利用效率较不补灌的增幅达17.1%~36.4%(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