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研究正常人竖脊肌和臀大肌在不同运动角速度、屈曲角度和负荷条件下矢状面前曲和后伸时肌肉的功能状况,竖脊肌和臀大肌的MPF、MPFslope以及RMS值的变化和影响因数。以及诱发下腰痛后诸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无下腰痛病史的正常人7例。表面肌电图在双侧L3L4、L5S1水平竖脊肌和臀大肌进行采样。在不同用力程度和屈曲角度条件下行躯干背伸等长收缩运动,记录收缩力矩和L3L4、L5S1竖脊肌和臀大肌的表面肌电图信号。然后在自由负荷状态下行不同角速度的等速屈伸运动。同时进行表面肌电图采样。24小时后在L4L5棘突间隙皮下注射1ml蒸馏水,5分钟后重复前日实验过程。结果:1.MPF值的大小与用力程度和运动的角速度不相关。与屈曲角度负相关。2. MPFslope值不受用力程度、屈曲角度、和运动时角速度的影响。3. RMS值受用力程度的影响。L3—S1水平竖脊肌的RMS值与屈曲角度无关。L3L4水平竖脊肌与角速度无关。L5S1水平竖脊肌与角速度正相关。臀大肌的RMS值与屈曲角度和角速度正相关。4. 躯干背伸输出力矩与MPF值负相关。5. 躯干背伸输出力矩与RMS值正相关。6. 竖脊肌左右两侧的MPF、MPFslope和RMS值没有统计学差异。7. 同侧L3L4水平与L5S1水平竖脊肌MPF、MPFslope和RMS值有统计学差异,L5S1水平MPF值大于L3L4水平MPF值。L5S1水平MPF值的降低大于L3L4水平。L5S1水平RMS值低于L3L4水平RMS值。8. 诱发下腰痛后,在等长运动开始后30秒内测量,所测肌的MPF值均升高,以双侧臀大肌升高最明显。MPFslope值较诱发疼痛前无明显变化。L5S1水平竖脊肌和臀大肌的<WP=7>RMS值下降,以双侧臀大肌下降最明显。9. 角速度为90、60、30、12度/秒时, MPF、MPFslope与运动角速度不相关,与L3L4水平竖脊肌的RMS值不相关,但是与L5S1水平竖脊肌和臀大肌的RMS值正相关,运动速度越快,RMS值越大。10. 诱发下腰痛后行等速运动,竖脊肌的的MPF值升高。MPFslope值和RMS值较诱发疼痛前无明显变化。臀大肌的MPF值无明显变化。双侧臀大肌的RMS值下降。结论:1.表面肌电图的参数MPF和RMS受用力程度、屈曲角度的影响不同。2.皮下注射蒸馏水诱发急性下腰痛的方法可靠,可以用于急性下腰痛的实验研究。3.急性下腰痛者在等长运动早期中竖脊肌和臀大肌的MPF值较正常时上升,而RMS下降,可能与皮下注射蒸馏水诱发下腰痛的方法使I型纤维的募集增加有关。4.臀大肌的功能变化与下腰痛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