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行为指主要指的是感恩环节中的施恩、报恩的行为。感恩不仅对成年人来说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必修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实现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均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作为幼儿,其感恩行为是需要悉心培养的,学前阶段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日后优秀人格的形成。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以感恩为目标,促进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培养其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的良好品质。本研究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选出两名幼儿为感恩行为培养的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一,阿豪,明白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却在存在不同教育理念的家庭中无所适从,不知怎样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表达感恩。个案二,文文,因奶奶的宠爱恃宠而骄,把家人的付出看做理所应当,特别没有礼貌。研究分析了个案的感恩行为缺失的原因,设计出相关的培养方案,并进行实施。依据培养的结果,两例个案的感恩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均有进步和提高。个案一的阿豪在对待家长和同伴时,能够合理地看待别人的帮助,学会了关爱他人。个案二的文文逐渐能认识到别人的付出,基本能够对帮助表示感谢,但在处理同伴利益的时候还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笔者根据以上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感恩行为,父母应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设合适的感恩情境,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园应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寓教于乐,注重家园合作。感恩教育说到底是爱的教育,唯有给予幼儿足够的爱与温暖,才能在他们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开出关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