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原”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和理论。目前,中医界对“膜原”(募原)理论的研究比较少、且欠全面。“膜原”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膜原”病变是多种内伤杂病和外感重症发生、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膜原”理论散见于众多医书当中,缺乏应有的系统整理,这一状况不利于“膜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本课题研究以“膜原”理论发展的历史年代为线索,广泛搜求有关文献,对“膜原”的概念、生理特点、病理变化、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有序的整理,使之系统化、整体化,为“膜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探求“膜原”理论之源,从《内经》开始着手,因《内经》以来便有“膜原”与“募原”的概念互通,故将出现此两概念之一的文字内容均纳入本课题研究范围。然后按古代文献研究(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五个阶段)以及现代文献研究的时间顺序,对“膜原”进行探讨和论述,一,从“膜原”的医藉文献考证上入手;二,从“膜原”的文字学考证上入手;三,根据各个时代不同社会发展背景综合分析。研究方法有:1以《黄帝内经》为主线,查阅《中华医典》中收录的医藉,主要检索词为“膜原”、“募原”,关联检索词还有“经筋”、“筋膜”、“鬲肓”等。2运用古文字研究的方法,查阅《说文》等文字学古籍,检索词包括“膜”、“募”(幕)、“原”等。3通过CNKI期刊文献检索以及网络搜索的方法,搜索有关“膜原”、“募原”的内容,运用分析、归纳、推理、联想等思维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论文对“膜原”理论从产生到丰富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节,总结出《内经》中“膜原”内涵的五个要素。提出中医定义事物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膜原”最初不可能是指人体的某个固定部位的观点,而是通过表达其与体内脏腑的关系,其与气机运行的关系,其与疾病的关系来定义“膜原”的内涵的。在“隋唐时期”一节,讨论“膜原”的相关描述“人之皮下肉上”、“裹膜分肉者”等,都体现了人们把“膜原”内涵具体化、清晰化的趋势;本节还探讨了“膜”与“筋”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气体运行的通道)。在“宋金元时期”一节讨论“鬲肓”与“膜原”的关系;从病名“息贲”和“伏梁”探讨“膜原”与“经筋”的相关性;在“明朝时期”一节,讨论医家吴又可“膜原论”的重要意义,讨论时代的需要是“膜原”理论的发展的契机。在“清朝时期”一节,讨论解剖学对人们认识观、思维观的影响,以及医家们开创各种“膜原”理论的原因,说明“膜原”理论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并引用《易筋经》中的理论,探讨了“膜”与“筋”的关系。在现代文献研究一节,讨论了现代研究关于“膜原”不同观点,肯定了“膜原”理论应用于临床的显著疗效,也指出了现代研究的不足之处。中医学的发展是需要古今汇通,东西和参的,但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双方的思维体系,从根本上把握和贯通中、西医的医学系统后,再进行真正的结合。通过分析中医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认为“膜原”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膜”与“筋膜”在概念界定上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是具有综合性、量化模糊性、模型化等特点的一个中医学概念。本文重点不在证明“膜原”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其功能与人体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讨论其理论的应用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