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选取了长期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io EMGⅢ肌电仪及其分析系统,记录和分析下颌姿势位(MPP)、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状态下和咀嚼运动中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的肌电活动特征,并和正常咬合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长期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在下颌功能运动中双侧TA和MM的肌电活动变化及其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1年或以上并未行修复治疗的患者18例作为实验组,牙合关系正常者1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Bio EMGⅢ肌电仪记录MPP、ICP最大紧咬状态及咀嚼运动中双侧TA和MM的肌电活动值,计算MPP和ICP最大紧咬状态下双侧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并测量计算咀嚼运动中各组咀嚼周期及活动期和间歇期的数值,运用SPSS17.0软件对MPP和ICP最大紧咬状态下实验组和对照组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进行配对t检验,其余数据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1)实验组缺失侧在MPP时TA和MM的肌电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缺失侧高于非缺失侧(P<0.05);(2)ICP最大紧咬状态下和咀嚼运动中实验组TA和MM的肌电平均值小于对照组,且咀嚼运动中的差异更明显(P<0.05);(3)MPP和ICP最大紧咬状态下实验组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咀嚼运动中,实验组缺失侧和非缺失侧咀嚼的咀嚼周期均大于对照组,且缺失侧咀嚼的咀嚼周期大于非缺失侧(P<0.05);(5)咀嚼运动中,实验组缺失侧和非缺失侧咀嚼的活动期和间歇期均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缺失侧活动期和间歇期的比值大于非缺失侧和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单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对咀嚼肌肌电活动及其运动的对称性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可能成为咀嚼系统功能紊乱的诱发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