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问题”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多种理论背景的参与使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话-说结构”研究的溯源沿流,在甲柏连孜(1881)的“心理主语-心理谓语”学说和马林诺夫斯基(1920)的话语行为功能-语义学理论之间,找到了基点——回归话语功能范畴和语义句法范畴分析。基于对话-说结构研究沿革的首次梳理,参照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话题语-说明语的本质属性,重新界定了“话题语-说明语”、“话-说结构”和“话-说结构句”。沿着鉴别→定性→定量的技术路线,对汉语话说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参照以往句子类型的研究成果,逐一鉴别了汉语句类、句型、句式与话说结构句的关系。基于成批量句子的分析,抽象出话题语-说明语的功能范畴体系以及匹配框架系统。研制了汉语话说结构信息库,基于语篇的范畴标注,统计分析了四种体裁的话说结构句用例的出现率及其语篇分布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作为话语表达层面的两种基本结构,主谓结构句是施事-动作结构,话说结构句是意图-关注结构。凡反映存有类、性状类、数量类、时地类、供使类、协作类、遭致类、感受类、论断类、应对类、评估类含义的陈述句都是话说结构句。2.汉语话说结构范畴系统,一级话题语范畴30个,二级15个;一级说明语范畴26个,二级23个。话说结构范畴匹配框架系统,一级框架34个,二级37个,实际框架63个。3.评估范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句子后段说明化,由此导致主谓结构转变为话说结构。4.基于四种体裁的语篇(16000字)范畴标注数据,话说结构句用例的出现率是:日常会话(55.6%)<记叙文(61.6%)<议论文(68%)<说明文(70%);话说结构句分布在事物描述、事理阐述、感受抒发、属性评判的表达中,而主谓结构句分布在动作行为叙事的表达中。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建构了话说结构的研究理论,阐述了与“动词中心论”不同的“名词牵头说”,即句首NP的语义性质决定了其后语义句法结构的走向,以及整个句子表达功能的展开。在方法论层面,提出并实践了“话语功能范畴+语义句法范畴”双重分析法。依据话题语-说明语的观照理念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途径,通过范畴化方法,建立了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体系;通过统计分析法,揭示了话说句用例的出现率倾向和语篇分布特征。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拓宽了话说结构研究的视野,为话说结构凸显型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对建立新的语言结构类型学有所启发。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体系及其匹配框架,为句子分析、语篇分析提供了操作工具。本研究成果可为编撰语法教材提供体现汉语特色的新框架,可为语言教学提供贴近汉语语感的新思路,可为汉语信息处理提供句法功能成分形式化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