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属心血瘀阻证的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与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作对照,并探讨其疗效机理。方法1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来源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湖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选取资料完整者,共60例,分为治疗组(丹红注射液组)30例和对照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组)30例。所有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出版)中关于“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临床状况等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药物用法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糖尿病患者改用0.9%生理盐水250ml或木糖醇注射液250ml。两组疗程均为14天。两组患者合并使用的药物有欣康缓释片、倍他乐克、阿司匹林、普伐他汀、低分子肝素。有变异型心绞痛发作者加用地尔硫卓;伴高血压者加用咪达普利或氨氯地平。同时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刺激,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腻及辛辣食物,忌抽烟及饮酒。3疗效观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观察一般情况(心率、血压等);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各查一次CRP、血脂(TC、TG、LDL-C、HDL-C)。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效率50.00%,有效率36.67%,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率23.33%,有效率60.00%,总有效率83.33%。经Ridit分析,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在显效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效率16.67%,有效率36.67%,总有效率53.33%;对照组显效率13.33%,有效率33.33%,总有效率46.67%。经Ridit分析,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56.67%,有效率33.33%,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率30.00%,有效率53.33%,总有效率83.33%。经Ridit分析,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在显效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RP均有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改善均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仅TG改善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仅TC改善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型)疗效肯定,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缓解中医证候,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CRP的改善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中药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