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军创作中的文化意识及其审美特征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uwe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军来自于社会底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赳赳武夫到革命作家,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他的每一个步伐都是踏实而有力地配合着时代的脉搏、表达着人民的心声。从《懦……》开始,他就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命运,同祖国人民和革命事业的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萧军内省而自制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始终坚持着自身不屈的抗争精神。这是一种自然而发的抗争精神,它的形成正倚赖于萧军深蕴的浑厚而勃发的文化意识。而这种抗争文化意识正是源于多方面的影响:在东北大野的乡土气息及本土地域固有的顽强的生存意识以及多元文化的熏染之下,萧军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日益显著,这种独异性也正传袭了“五四”文化精神的精髓。对于萧军来说,在他勃郁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不仅有着向“五四”新文学回归的趋势,更呈现着活化了的“鲁迅石”精神。这种鲜明的抗争文化意识在萧军作品中的显现是刚强切积极的。他的笔下是温柔而倔强的东北人民原始生命力的进发,是充满着高亢而犷放的民族意识野性之美的舒展,是以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为代价的刚劲导向。萧军正是凭借着自身雄厚、道劲而豪迈之笔,构筑着其独特的抗争文学,从温婉抒情到积极写实转变中,以及在其抗争精神的张扬中,塑造了一批批朴实、单纯、粗犷,甚至是北方原始特性的受难者和反抗者形象,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人物群像。这些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风习俗的描写,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时代狂风暴雨中的人生趋向,他们以突出民风习俗中的神秘、激越、雄强来实现对阳刚之美的追求。在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中,萧军始终坚守着自身的独立特行,即使徘徊却也终究笃信。
其他文献
自Shamir在1979年提出了基于Lagrange插值法的门限秘密共享方案之后,为了满足现实世界中有关秘密共享的一些特殊情况,专家学者们对其方案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提出了很多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是在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进行科学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迈出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第一步。江泽民充分把握20世纪90年
县域是城乡融合区域,也是“三农”的集中区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的承载能力几近饱和,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来供给各种非农建设用地成为全国普遍采取的现象。近年来,内蒙古随着城市化步伐的进一
都江堰先后出土有汉代石像共四尊,从传世文献记载与石刻题汇来看,笔者认为其中一尊为李冰像,三尊为神像。而这些石像的功能应是多方面的,既有纪念和祭祀李冰的性质,又有借助神性以
经常使用同一农药防治同一害虫,由于害虫或害螨产生了抗药性,使得杀虫剂的防治效果降低,造成一些害虫,害螨再猖獗,次要害虫暴发为害。昆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自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与中国建立宗藩关系至清光绪五年(1879)被日本吞并,中琉间保持了500余年的友好往来。中琉宗藩关系的终结是东亚宗藩体系瓦解的先声。日本对琉球的侵占
韩翃一生交游广泛,上至贵族显宦、下至中下层官吏,对权贵的攀附体现了其交游的功利性。韩翃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不随大历诗潮亦步亦趋:刚健之作散发出浓厚的盛唐余韵,绮缛之
<正>2016年5月,成都跻身8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需要实现"五中心一枢纽"中的国际综合
我国代表人诉讼是在群体性纠纷大量出现、群体利益觉醒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健全和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1991年颁行的民事诉讼法典,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借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