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劝服论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anbi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建立以来,历经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学科体系也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和个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成为了支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之源。“劝服学”在我国的大学课程设置中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相关的研究资料也非常少。在仔细检索了相关数据库之后笔者发现,我们的研究视野当中涉及到劝服、说服内容的学术文献十分稀少,著作仅有由龚文庠撰写的《说服学——攻心的学问》和黄希绅等人著的《说劝心理和说劝技巧》。反观国外的学术界,许多大学都开设有专门的“劝服学”课程,除此之外,在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学、广告学中都有介绍“劝服理论”和“劝服技术”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劝服学”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劝服”活动已经客观的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点滴之中。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影响周围其他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活动。从微观上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视阈中,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活动就是“劝服”。教育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运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来劝服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在接受影响的过程中,同步的或稍后的也能够给教育者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可以这样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互相劝服的一个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注意和重视“劝服学”这门课程,并将其整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在此基础上研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劝服功能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思想政治劝服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明确思想政治劝服肩负着信息发布、人格完善、解释、反馈和控制职能。然后阐述思想政治劝服的目标及其教育任务,即以达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最终目标,以达到劝服信息的同步、使参与各方产生愉悦共鸣感、消除逆反心理和完善现代人格为劝服教育任务。再次,系统分析思想政治劝服活动中的五大要素——沟通者、劝服信息、劝服信息传播媒介、劝服对象、效果评价。在此基础之上,将思想政治劝服所采取的主要形式进行剖析,主要介绍了规范劝服、组织劝服、谈话劝服、榜样劝服、情感劝服、宣传劝服和网络劝服七种形式。最后论述了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显而易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中“劝服”过程是贯穿于学科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线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教育目的的完成和价值的实现都集中体现在思想劝服的效果上,换句话说,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就是教育对象是否能够将教育者的思想内化,并且外化为自己的固有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思想政治劝服理论体系的建设。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涌现亦不可避免。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劳动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在为城
语法学界将表示否定可能性的“不能V”及“V不C”结构统称为否定可能式。“不能V”和“V不C”语义特点和使用情况的比较,是本文考察的重点。两种结构语义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各
近年来,世界各地外语教学向着多层次,多侧面,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因而外语界的教学研究也从单纯的教法研究转
《普曜经》翻译于西晋时期,保留了魏晋时期汉语复音化的痕迹。它的词汇系统继承先秦两汉而来,又涌现出一大批新词新义。我们对《普曜经》的词汇系统进行穷究性的统计,试图在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关联理论被认为是两大较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前者把语言视为社会意义资源,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和意义。后者从属于认知语用学的范畴,主要从认知和心理角度
本文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木皮散人鼓词》、《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等明清山东方言作品为语料,考查该时期山东方言中的附加式构词法。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
本文主要论述了名词的句法功能,考察了名词作主语和宾语的情况,也考察了名词作定语、状语和谓语的情况。在考察名词作主语和作宾语的情况时,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名词用例
“爱情”在现代社会是一个被高度聚焦的话题。与爱情相关的各种话语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电视访谈、娱乐节目、广告宣传、心理咨询、朋友交谈等等。与男性相比,女性
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重叠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动词重叠问题的研究一向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讨论一种特殊的动词重叠格式——动词重
“X于”是一类比较常用的结构,性质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以大三角(普——方——古)和小三角(表——里——值)理论为指导,运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