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建立慢性肝损伤性胆石病大白兔模型,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肝损伤性胆石病模型肝损伤的干预疗效,研究其防治、缓解肝损伤性胆石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 (1)临床观察:将符合肝损伤性胆石病患者75例,除正常用药外,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大黄灵仙胶囊组)39例和对照组(清肝利胆胶囊组)36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大黄灵仙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清肝利胆胶囊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结束后检测血常规、肝功等指标,随访统计结石复发率,评价其疗效、安全性。 (2)动物实验:a.参考金博的慢性肝损伤兔模型构建方法,建立慢性肝损伤性、慢性肝损伤性胆石病大白兔模型,同时肝损伤胆石病大白兔模型各组投以高热量、高胆固醇致石饲料,各组建立兔肝损伤模型。造模过程中死亡的实验兔立即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b.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12周后,通过病理及解剖确诊动物模型成功,将空白对照组、肝纤维化胆石病组和肝硬化胆石病组各半分开,分为正常组、正常组+大黄灵仙方组、肝纤维化兔胆石症模型组、肝纤维化胆石病组+大黄灵仙方组、肝硬化兔胆石症模型组、肝硬化胆石病组+大黄灵仙方组。正常组+大黄灵仙方组、肝纤维化胆石病组+大黄灵仙方组、肝硬化胆石病组+大黄灵仙方组每天灌胃中药制剂大黄灵仙方0.4 g/kg·d,其余各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白兔均正常饲料饲养。在用药后第12周,用10%水合氯醛将所有大白兔按照4ml/kg麻醉,取相同部位的肝脏组织,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肝组织羟脯氨酸测定、病理技术及生化等方法检测。 结果: (1)临床研究: ①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肝功能各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ALT、AST、GHO、TG、TBIL、DBIL、IBIL等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在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P=0.047)。 ②大黄灵仙胶囊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2)基础研究: ①血常规、生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ALT、AST、TBIL、DBIL、IBIL、GHO、TG等生化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均为P<0.05); ②常规病理:与对照组相比,用药各组光镜下可见遭到破坏的肝小叶逐渐修复,部分肝细胞形态恢复正常,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减少,区域呈点状、片状坏死明显减少; ③免疫组化:与对照组相比,喂食大黄灵仙颗粒剂的各组肝窦、汇管区的肝细胞胞浆或胞膜上棕褐色颗粒沉积表达明显减少,小胆管胆汁淤积减少,说明用药后肝损伤得到改善; ④PCR检测结果:与对照各组相比,用药各组的IL-6、EGR-1mRNA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 ⑤与对照相比,喂食大黄灵仙颗粒剂的各模型组羟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均为P<0.05),用药的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对肝损伤性胆石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受损伤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改善细胞病理形态,从损伤状态逐渐好转至生理功能水平;减少IL-6、EGR-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减轻肝损伤,促使肝细胞再生,加快肝功能恢复;不同程度地降低慢性肝损伤性胆石病实验兔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肝损伤性胆石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