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中医古典理论“五积”中“肝积”、“脾积”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提出“温散”的中医康复法则,在古方基础上创制方药“肝积散”。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肝积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酶、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抗脂质过氧化、肝星状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基于温散法的肝积散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用Wister雄性大鼠102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2只、造模组90只。造模组腹腔注射40%的四氯化碳石蜡油造模剂,首次0.5ml/100g体重,之后每次为0.3m1/100g体重,每周2次,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4周造模之后改为每周1次,再进行8周,共进行12周。造模并以10%的酒精作为以上造模组的唯一饮料,正常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造模4周之后随机抽取造模组中10只处死,证实肝纤维化模型已经建立成功之后的6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片组、肝积散低剂量组、肝积散中剂量组、肝积散高剂量组,并开始进行灌胃给药治疗。具体方法: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1.5ml/100g体重,秋水仙碱片组按每只0.01mg/100g,肝积散低剂量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0.05g/200g,中剂量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0.1g/200g,高剂量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0.2g/200g,共治疗8周。治疗8周后,眼球后取血后处死大鼠。统一留取大鼠肝右叶标本置于10%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根据病理组织切片所示,本研究所有造模大鼠肝脏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表明本研究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丙二醛(MD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CTGFmRNA、TIMP-1mRNA、肝星状细胞大麻素受体CB1和CB2、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P<0.01);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用肝积散高、中、低剂量治疗后,大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P<0.0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III).丙二醛(MD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 CTGFmRNA、TIMP-1mRNA、肝星状细胞大麻素受体CB1、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O.05,P<0.01);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肝星状细胞大麻素受体CB2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基于温散法的肝积散能够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HA、LN、PCⅢ、 MDA、TGF-β1、肝组织CTGF、TIMP-1、CTGFmRNA、TIMP-1mRNA.肝星状细胞大麻素受体CB1、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表达;升高血清SOD和肝星状细胞大麻素受体CB2的表达,这些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部分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