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水泥胶结砂体的界面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微生物诱导沉积矿化的微生物水泥能够固结松散颗粒,且能耗低、污染少,在地基加固、扬尘治理等领域可以解决传统材料的一些弊端,如生产能耗高、化学毒性大等,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胶凝材料。目前,生物碳酸钙水泥研究最为广泛,但主要针对其制备与应用方面,而本课题通过筛选、培育出一种适合胶结用的磷酸盐微生物,对特定底物作用并矿化沉积出生物磷酸盐胶凝材料。同时从宏观胶结性能、胶结界面性质以及胶结物质与颗粒间的微观作用等方面对比了生物碳酸盐水泥与生物磷酸盐水泥的差异,并进一步揭示了微生物水泥胶结作用的本质。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利用一种磷酸盐矿化微生物,对特定底物作用并矿化合成出生物磷酸盐沉积产物,分析表明产物为羟基磷灰石,微观形貌呈纳米球形颗粒的团聚体。通过溶液体系内生物磷酸盐的沉积条件优化研究,确定了生物磷酸盐基本配方。对比研究不同微生物水泥胶结砂体可知,在砂体强度相近的条件下,生物碳酸钙胶结砂体渗透系数与孔隙率均明显高于其它实验组,而砂体内的胶结物质含量却低于其它实验组,表明单位质量的生物碳酸钙的强度要高于其它微生物水泥。同时,砂体内部微观分析表明,各胶结物质的沉积量与沉积分布方式均存在明显差异。超声振荡脱粘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碳酸钙在玻璃片上沉积明显,颗粒分布均匀且与玻璃片的界面结合作用较强,其余依次为生物鸟粪石、生物磷酸钡以及化学碳酸钙,而生物磷酸钙沉积效果最差,划痕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规律。由界面结合强度与胶结物质沉积量的关系可知,单位质量的生物碳酸钙的界面结合强度最大,这也与砂体的胶结强度规律吻合。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生物胶结物质与松散砂颗粒间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微生物矿化沉积中,石英砂颗粒中的Si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明显改变,使其电子密度降低,表明生物胶结物质与石英砂颗粒间形成了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正是微生物水泥胶结的本质,而这种微观作用的大小导致了不同微生物水泥胶结砂体的宏观性能差异。
其他文献
期刊
本论文是以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项目《河口-近岸环境污染调控对策及生态系统变异的趋势预测》中的研究课题《河口一
针对传统太阳能供暖设计的问题,提出了有效集热量与有效太阳辐照度的概念,系统分析了典型地区太阳能的有效集热量与有效太阳辐照度指标,并与传统日平均集热量计算方法进行了
随着焊接技术的发展,实现焊接知识的数字化管理与共享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研究智能化知识体系,对于完善焊接知识体系,促进焊接工艺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推进焊接工艺数字化工
这是矿区一条普通的小路,一头连着生活区,一头连着工业区,长约1.4公里.这条小路从生活区南边走出,像条狭长的带子从高楼林立的家属院穿过一个小村庄,绕过一片湖泊,蜿蜒穿行几
期刊
近年来,光致形变材料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其中液晶弹性体既具有高分子交联网络结构的弹性、又具有液晶的各向异性,因此成为光致形变材料的一个热点。过去研究者已经通过入
  本文设计制造了电磁冷坩埚,对钛基合金电磁冷坩埚连续熔铸和定向凝固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在空载条件下,利用小线圈法测量了坩埚内不同位置、不同功率和不同线圈匝数
舒歌平,1961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煤炭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是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的主要发明人和学科带头人,从事煤直
期刊
电去离子(Electrodeionization,EDI)技术,是电渗析和离子交换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复合分离过程,它可在非化学再生的条件下,对低浓度溶液中的离子进行脱除与浓缩。该技术具有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