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词主题现实化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ao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Gill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源于心理空间理论,目前已成为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语言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研究之中。它涉及了四个心理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在整合机制中,输入空间的部分元素相互对应形成跨空间映射,然后输入空间的元素被有选择的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在合成空间中组织结构通过组合、完善、扩展形成一个新的结构即层创结构。  中国经典诗词极富有想象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注重研究整合理论在中国经典诗词中的应用。但先前研究的重点都放在意象、意境等的解释或翻译上。很少有学者探索中国经典诗词的主题现实化的整合过程。所以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探究刘禹锡诗歌中主题的形成。在中国经典诗词中,涉及主题思想现实化的整合模式有镜像型网络整合模式、单域型网络整合模式和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在镜像型网络模式中,刘禹锡诗歌中的意象组成了两个有着相同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所有元素彼此之间呈映射关系,然后再被投射至合成空间以促进诗歌主题思想的产生。单域型整合模式可以用来解释刘禹锡诗歌中抽象意象和具体意象的整合,其中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是不同的,而且只有其中一个输入空间即具体意象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为该空间提供组织框架,继而被作为解读刘禹锡诗歌主题思想的基础。同单域型网络整合一样,双域型网络整合的两个输入空间在组织框架上也非常不同,但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均有一部分结构或特征被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认知运作机制而产生刘禹锡诗歌的主题思想。  概念整合理论的三种网络模式成功地解释了刘禹锡诗词主题思想整合的过程。对刘禹锡诗词主题思想的生成进行整合理论的诠释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同时也可以为中国经典诗词的解读另辟一条新的路径,具有较好的理论性和现实性。
其他文献
《奥丽芙·基特里奇》是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第四部小说,于2008年出版,并于2009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伊丽莎白·斯特劳特是美国现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精妙结构和动人情
Fauconnier提出了心理空间的概念,后来其他认知语言学家分别提出了框架脚本理论、语篇世界理论等。尽管他们使用不同的术语,但是他们都认为语篇中的词汇语法互相联系,从而在人们
歌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传递很多文化信息,并且在文化交流中,特别是不同国家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歌词和旋律的一种结合,歌曲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歌词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爱丽丝·默多克的日记体小说《大海啊大海》于1978年获得了英国最高文学奖项布克奖。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查尔斯隐居海边后经常陷入精神迷失,进而一次次误入人生歧途的故
马丁·艾米斯是当代英国文学界的杰出人物,也一位多产的作家,不仅创作了多部小说还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歌、戏剧以及文学评论。他的每部作品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艾米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