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国近二十年少年小说的研究,集中表现为文学评论或美学式探讨,基本没有人从叙事学角度切入,对之研究。本文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叙事视角和人称、叙事技法、叙事模式出发,对近二十年少年小说的叙事作出了探究。 少年小说叙事视角。“文革”结束之后,作家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短小,作品中的叙事视角以定点视角为主流,以某个固定的视点来叙述故事、看待叙事世界;随着人们对少年心理认识的提高,为了让少年读者参与故事,从不同的侧面看待世界,于是在少年小说又出现了动点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叙事世界。与叙事视角极为密切的叙事人称,也从单一人称走向复合人称。 少年小说叙事技法。最初中国传统技法以其不朽的魅力在少年小说中独领风骚,“草蛇灰线”法、“獭尾”法、“断续”法频频出现。之后随着西方现代技法的传入,少年小说中出现了“象征”和“意识流”等技法,西方现代技法最终本土化,在少年小说中出现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法的融合,并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 少年小说叙事模式。起初少年小说以情节模式为主,以情节的曲折波澜吸引读者;唯情节是从,不能提高少年读者的审美力,只能降低读者的审美趣味,为了服务少年读者,提升少年读者的审美力,于是出现了象征模式和情绪模式,这不仅给读者一种空灵之美,也使读者进入了一种意境之美。 中国的少年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在叙事上不断走向成熟,最终形成一种多元格局的、百花齐放的创作态势,在多元中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