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引言部分介绍了本项研究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主要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特征及培智学校教学现状进行阐述,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的特点主要有词汇量明显少于正常儿童,常有声调错误、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的问题,以及语法结构过于简单,学习复合句困难。第二章为跨班分组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案。笔者以T校为例,分析现行培智学校课程形式、教材和师资现状以及现存问题,并期望通过本项研究验证试行的跨班分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通过解读跨班分组教学模式的定义、特点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探讨了跨班分组教学模式在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中的运用。跨班分组教学模式是指为提高课堂有效性,降低授课难度,减小学生个体间差异而将同年级的学生按照各模块评估结果由低到高排列后,分为若干小组,将评估结果相近的学生分到一组,小组内学生能力相当,差异相对较小,需求发展的能力方向相接近的教学模式,是分组教学模式之一。它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差异教学理论以及最少受限制环境为理论基础。第三章对跨班分组的效果与影响进行了阐述。本项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手段,选取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低学段(1-3年级)80名智力障碍儿童为实验被试,其中40名接受跨班分组教学模式的智力障碍儿童作为实验组,另外40名接受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学形式的智力障碍儿童作为对照组,为控制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年龄相仿,入学时接受的语言领域能力水平相当,教学环境一致,授课教师一致等。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因素为智障儿童接受的教学模式,其中包含两个水平:跨班分组教学模式与常规班级授课教学模式。而言语语言能力则通过语言与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三个领域来评量。评估手段采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量表》(详见附件一),对被试的语言与沟通(共79项)、认知(共55项)、社会交往(共47项)方面做评估。实验结果发现,接受跨班分组教学模式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三种领域能力的第三次评估与第一次评估差异极其显著。这说明跨班分组教学模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在以上三种领域的能力提高有较大作用,即跨班分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两种教学模式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作用差异显著,跨班分组教学模式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作用显著优于常规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学模式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作用。即跨班分组教学模式对低学段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中的作用更为有效的。文章的结语部分阐述了跨班分组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包括了分组时间占用过长、教学内容无法在其他校园生活中及时应用以及家校沟通工作较难开展等问题,笔者随后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