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后出血,又称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症,其死亡率较高,是脑梗死的特殊形式,出血性脑梗死多数是脑梗死病程中的自然事件,也可由抗血栓治疗引起,并常被作为抗血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HI的发生受梗死类型,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及血压、血糖、年龄等因素影响,也受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均明显增多,一旦出现梗死后出血,那么就会在病理生理及治疗方面有其特殊性,不能单纯的按脑出血和脑梗死进行治疗,会无形中增加治疗难度,增加病人风险性,同时对患者预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关注病人梗死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特别是存在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3级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效的控制血糖、血压,并根据病人的病变性质,病变大小,进行适当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时,就会在最大程度的避免梗死后出血的发生,将病人梗死后出血控制到最小程度,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有效的降低病人的致死、致残率。本文通过对吉林大学第3临床医院神经内科和大庆油田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66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得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3级高血压等相关因素与出血性脑梗死病变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达到早期预防,早期适当治疗,减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