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ggb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文化需要,巩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而理解与认识文化体制改革逻辑,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逻辑?论文把吉姆·麦圭根(Jim McGuigan)的国家、市场、公民三种话语、米格代尔(Joel S. Migdal)的“社会中的国家”理论、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rln)的功能分化理论结合起来,建构了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分析工具。论文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本质是文化体制的现代化转型,是国家—市场—社会关系在文化体制中的重构与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经“以文补文”的市场化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轨制分离”、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多个发展阶段,整个改革进程体现的逻辑是:(1)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线程以“国家—市场—社会”的路径前进,其话语体系经历从国家主义到市场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两次转换,文化体制改革的两条最重要分线——市场化、社会化推进也是有步骤、有重点的。(2)但是,无论是总线程还是分线程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各个步骤推进都不是简单的替换关系,而是阶段之间相互叠加、相互累进和增量前进的。也即是说,30多年的文化体制发展呈现着从最初的单一国家话语发展到国家话语与市场话语并存,再发展到今天的国家话语、市场话语、社会话语并存的改革逻辑。(3)文化体制改革的话语、重心虽然在改革进程中不断位移,国家逐渐从市场、社会中退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愈加起到决定性作用,社会日益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主体,但国家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此消彼长中发生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4)在特色中国国情下,党和国家始终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领导讲话—会议决策—文件执行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前一阶段,党和国家以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推动文化体制渐进式改革,进入十八大以后,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得到大大加强。(5)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市场、社会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结构的。国家以积极行为推动市场完善和社会发展,市场发展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公民社会的良性成长和有序参与则不断把国家与市场形塑为公平正义的国家和负责任、有美德的市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与结构。第二章为基本概念与分析框架,该章对“文化体制”、国家主义、市场主义、“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作必要交待,提出论文的“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理论分析框架,解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三章为国家主义文化体制的形成与衰弱。该章历史回顾国家主义文化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危机,交待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第四章为文化体制的市场主义转向。该章分析国家主义向市场主义转向的路径与方式,深入探讨文化体制的市场化发展进程。第五章为文化体制的“社会”主义位移。该章分析“社会”主义兴起的三大背景,介绍“十一五”、“十二五”时期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与进度。第六章为结论。该章在总结分析文化体制改革的逻辑、分析国家—市场—社会互为结构关系基础上,提出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其他文献
在利息力函数为一个标准维纳过程条件下,建立夫妻联合寿险模型,得到了计算均衡纯保费的平衡方程。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于2015年秋季对南京北郊大气颗粒物进行了连续观测,选取了4类主要颗粒:富元素碳颗粒(EC)、富有机碳颗粒(OC)、富钾颗粒(K-rich)和富金属颗粒(Metal),占总
使用1981—2013年6—8月的月平均海河流域站点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SVD方法分析了北半球高度场环流异常与海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海河流域的
石刻“唐书”千唐志斋姚振平,游丰伟自洛阳西行45华里,便来到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的千年古镇──铁门镇。誉满海内外的“石刻唐书”──千唐志斋便珍藏于此。千唐志斋是已故的
期刊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考试。自1994年起。福建省的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一直按有关文件精神统一组织实施。作为普通高级中学,会考是我校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考场上
在九朝古都洛阳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地方——铁门镇。这里西扼崤岭,东控函谷,已有千年历史,被章太炎誉为“当关洛孔道”。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一股涧水潺
利用2010—2012年6—8月西安市逐日电力负荷资料及对应时段地面观测站数据,分析了高温天气过程中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3年间西安地区共发生晴热天气过程5次,